核芯风暴:一块电路板的“七十二变”
一块68.6mm×53.3mm的电路板,你能想到干什么用?在金华市核芯风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核芯风暴),会跳舞聊天的AI机器人、灵活的四足仿生机械狗、敏捷的智能小车、四自由度机械臂,都是出自这块HXFB图形化编程核心板之手。通过搭配HXFB图形化编程软件,它可以让这些智能玩具扭动身姿,不时“挤眉弄眼”,开启“互怼模式”,变成活脱脱的“显眼包”,呈现出更强的交互性和内容承载能力。
“小到家里扫地机器人的控制器,大到工厂里的自动化设备单片机,都可能藏着我们做的板子。”创始人胡春平介绍,作为一家在机器人技术与智能科技领域深耕细作的创新型企业,核芯风暴自2018年成立以来,秉持着创新驱动的核心理念,通过技术赋能,不断创新产品。
打下“国产基座”
胡春平大学读的是电子工程专业,毕业后在厦门任教多年,2017年辞去工作后来到金华创业。“AI智能、写代码、生产那些给设备当‘大脑’的PCBA电路板。”胡春平说,创业初期,每天他就带着团队琢磨这三件事。
“一开始,我们使用的是国外的芯片,随着贸易形势不断变化,一颗芯片的价格从十几元涨到了四五十元。”胡春平说,他的客户群体有不少是学校的实验室,他听见好多老师叹气“这么贵,咋给孩子开课”,就想:凭啥咱们的科普教育,要被一颗小小的芯片“卡脖子”?
正是这份不服输的倔强,驱动胡春平带领团队钻研半年多,成功研发出完全国产化的“核芯风暴”核芯板开发板。“后来,我们又花了2年多时间,开发出HXFB图形化编程软件。”胡春平介绍,软件的开发更为艰巨,光是数据库打包就花了一年多时间,并且还在不断更新中,目前已经更新到第六代。
这款开发板,与核芯风暴拥有的8项专利及最新的“HXFB图形化编程软件”著作权一起,构成了公司技术护城河。它们不仅是会跳舞的AI机器人、仿生蜘蛛的核心“大脑”,更是扫地机器人、工业自动化设备的智能控制器,为企业后续的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国产基座”。
一个底座,兼容万千产品
目前,核芯风暴主要生产教育装备和工控行业的电路板两大类产品。其独特之处在于,它在做一种“既定故事”之外的新鲜尝试。
在核芯风暴的官方账号上,看不到高深的理论,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可以自己动手DIY的产品,是图形化编程软件带来的直观创作乐趣。比如通过红外遥控,轻松实现照明控制,还能随心掌控灯光;加入红外线避障模块,实现手势控制灯或垃圾桶,手一挥就能实现操作;借助语音识别模块,喊一声就能控制照明;采用无线通信模块以及舵机扩展板与核心板连接,配合机械开关实现无线控制。
它不仅限于单向讲述故事,而更注重提供可参与、可定制的体验框架,使产品逐渐成为用户可以参与共创表达的情感伙伴。各式各样的DIY产品功能是智能的,玩家行为是潮流的,胡春平希望通过软硬件技术来实现产品“智能化”。
核芯风暴的创新在于“通用底座+可替换外观”的模组化设计。HXFB图形化编程核心板和编程软件就是相当于通用底座,从基础的初始化、延时,到引脚配置、输入输出,再到复杂的小车控制、机器狗以及各类模块功能运用,任意组合。“一个底座,兼容万千产品角色的替换,极大降低编程门槛,能让你的创意轻松落地。”胡春平解释道。
培育未来的“产业新苗”
“我们目前的客户,83%以上是广东深圳的。”胡春平说,这几年市场大环境并不是很好,但公司营收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就是因为人工智能这条赛道未来前景十分广阔。在这当中,电路板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两年,也有不少国外的客户自己找上门来。“很多客户买了我们的电路板,我都不知道是拿去做什么用的。”胡春平坦言,他们位于产业链上游,无论下游应用如何变化,其核心板都有用武之地。一块小小的电路板,已经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年年底,核芯风暴将搬入近2000平方米的新厂房。“我到时会专门做一个研学教室,引入3D打印机,孩子们在这里可以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造有趣的产品。”胡春平认为产品既要“抗造”,更要能偷偷把“科学思维”塞进孩子们的脑海里。在近期金华市科普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上,胡春平倡议:“我们不能等到大学生阶段再去培养,必须从娃娃抓起,让科普的内容和形式本身,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一部分。”
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胡春平充满信心。他计划将产品种类扩展细分,在创新模块智汇系列、精工配件匠心系列、未来创客启航系列、智能电器生活系列、卓越工控领航系列等多领域发力,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记者手记
一块小小的电路板,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更是一个赋能创意、连接未来的开放平台。
在核芯风暴的办公室里,看着眼前这些活灵活现的机器人,很难想象,驱动它们的“大脑”,只是一块巴掌大小、略显朴素的电路板。
胡春平把复杂的代码,简化为图形化的积木块;把多样的智能产品,归结于一个通用的“底座”。这种“减法”的背后,实现的是创造的“加法”。他们提供的不是一个固定的玩具,而是一套可以自由组合的“工具箱”。正如胡春平所说,“一个底座,兼容万千产品”。这种思路,让技术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变成了用户,甚至是孩子们可以上手摆弄、参与共创的伙伴。
采访中,一个细节让记者印象很深。胡春平说,很多客户买了板子去做什么,他并不知道。这块小小的板子,就像一粒种子,被播撒到广阔的市场土壤里,至于能长出什么,充满了未知,也充满了可能。
本报记者 蔡文洁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