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5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浦阳江畔播火种

——寻访中共浦江特别支部

本报记者 蔡文洁/文 张辉/摄

浦阳江蜿蜒流淌,滋养着两岸的土地与人民,“诗意浦江”早已将和平的景象融入百姓的日常。然而,将时光的指针拨回90多年前,在浦江的红色版图上,三处星火照亮了革命的漫漫长夜。起笔处,沈家村支部在隐秘山区播下的第一粒种子;转折点,是黄长波家中齿轮开始转动的历史瞬间;而至高潮章节,则是山垄王店村诞生第一个县委的铿锵宣言。革命的星火在此点燃,终成燎原之势,照亮了浦江的红色黎明。

隐秘山区撒下革命的种子

位于浦江县檀溪镇的北乡农民革命教育基地,虽然仅是幢两层小屋,但里面的图片、文字、实物,记录着北乡的那段红色历史,这里成立了浦江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支部——中共沈家村支部。

沈家村处诸暨、浦江、桐庐、富阳四县市交界的中心山区,山多、岙深、林木覆盖率高,很适合开展隐蔽的革命工作。

1927年8月,中共诸暨临时县委成立。根据中共诸暨县第一次党代会关于“加速建立和发展党组织的步伐”的指示精神,派出多名党员在浦江县青山、马剑一带,秘密宣传马列主义,开展党的活动,在沈家村发展了五六名党员,并于1928年6月在沈家村沈氏宗祠内建立了中共沈家村支部,由沈正标担任党支部书记。

沈家村支部隶属于诸暨的中共小西区委,历时3年,成为这一带组织、领导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的坚强战斗堡垒,后遭到驻扎在浦江、诸暨和富阳3县的国民党省保安队的联合围剿,不少农军战士被捕和惨遭杀害。在国民党军警的镇压下,1930年4月浦江北乡农民革命暴动最终失败,包括沈家村支部在内的党组织均遭到破坏。

但是,沈家村支部的成立,在浦江大地播撒下了革命的种子,使北乡一带后来成为共产党金萧支队的主要革命根据地。今天的沈家村,虽然隶属诸暨,但“浦江县第一个党支部——沈家村支部成立旧址”的牌匾,仍高挂在保存完好的沈氏宗祠内。

以家为据

星火初燃古城乡

抗日战争时期浦江党组织真正扎根、发展、燎原的起点,在县城以东12.5公里的古城乡(现黄宅镇)。这里,一位名叫黄长波的乡绅,成了关键人物。“抗日战争时期,没有黄长波,就没有当时浦江地下党的开辟工作。”这是抗日战争初期,原中共浙江省金衢特委书记林一心在抗日战争胜利时说的一句话。

黄长波是黄宅镇上市村人,从小家境殷实,1922年考入杭州安定中学,1925年加入共青团,1926年转为中共党员,毕业后考入上海震旦大学,因参加革命活动被上海反动当局列入黑名单,无奈只能离开学校,隐居家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黄长波出任古城乡乡长,建成抗日自卫队,并捐资制造长矛、台枪等武器。

“当年,我的三爷爷就是在这里接待了马丁,他们平时开会也都在这里。”今年86岁的黄文荣至今仍居住在黄长波故居内,他指着故居内的一间房告诉记者,最早来找黄长波的,是中共浙江省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马丁,1938年他受命来到浦江开辟工作,并以同学的身份住进了黄长波的家中,以此为据点,革命的齿轮开始转动。

黄长波带马丁到浦江各处熟悉情况后,选择在黄宅一带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他们在黄宅大祠堂开办民众夜校,黄长波任校长,马丁任教员。参加学习的有50多人,都是附近的农民,小的15岁,大的50多岁。除了教大家认字,主要上政治课,讲抗日救国的道理,还教唱抗日救亡的歌曲。

当年6月,中共金衢特委派中共党员唐智和赴浦江,同马丁一起在黄宅黄长波家成立了中共浦江特别支部,这是浦江县第一个县级党的领导机构,标志着浦江的革命斗争进入了有统一领导的新阶段。

那时,发展党员是首要任务。黄长波的邻居黄祖明是第一批吸收入党的党员。不久,黄祖明发展了黄长波的妹妹黄月芳(黄穗)等10余名党员。黄月芳在《长忆长波兄》一文中写道:长波兄从金华带回一本书籍《女战士丁玲》,我读了以后鼓舞很大,下定决心要向丁玲学习,到前线去为战士服务。

11月,为加强抗日救亡工作的领导,遵照中共金衢特委指示,撤销中共浦江特别支部,成立中共浦江区工作委员会,书记马丁,委员崔洪生、林材、黄祖明。

在马丁、黄长波的努力下,党员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一个村发展到周围几个村,党支部也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至1939年9月,全县已建立了9个农村党支部,党员发展到87人,革命的根系深深植入浦江的土壤。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