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贝尔的教育“新”图景
“哇,我真的看到黄山了,好陡峭,感觉我快掉下去了!”这不是科幻电影场景,而是浙江康贝尔实业有限公司最新研发的“红幻无界课堂”上的日常一幕。不久前,一堂VR沉浸式课程在兰溪市兰花小学开课,当学生们戴上VR眼镜,惊叹声瞬间在教室里炸开。
站在教室后方观察课堂效果的是一位特殊的教育者——康贝尔实业董事长童丽萍。20多年前,童丽萍也曾站在讲台上,面对孩子们求知若渴却又因抽象教学内容而困惑的眼神。
“从教师到企业家的转身,我并不是离开教育,而是换一种方式继续守护课堂。”童丽萍说,从讲台走向商海,她希望用科技创新重新定义教学边界。
从“粉笔灰”到“创业梦” 搭建智慧教育产品的孵化器
作为康贝尔实业掌舵人,童丽萍的个人经历和企业发展息息相关。
1985年,童丽萍从金华师范毕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在讲台上站了17年,对教育有着深深的情怀。”童丽萍说,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她逐渐发现,教育需要更多创新装备。
2002年,童丽萍做出人生重大决定——离开讲台,投身商海。“当年,即便是画面粗糙、略显模糊的幻灯片,也能极大地吸引学生,让课堂焕然一新。”童丽萍回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她最痛心的时刻,是看到孩子们面对《黄山奇石》《海底世界》这类课文时,眼中闪烁的想象力因缺乏真实体验而逐渐黯淡。
“孩子们通常只能依赖于传统的课本文字比较浅显地理解内容。让孩子们的手动起来,是我下海的初衷。”带着“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的朴素愿望,童丽萍先在永康创办了贝尔科教设备有限公司,主要为中小学提供实验室和功能室的整体解决方案。2008年,她在武义创办浙江康贝尔科教设备有限公司,专注为大中小学提供实验室、实训室、功能室的设备、器材、资源、平台,给学校的学科教室注入专业化的教学支持。她坚持将教育理念融入产品设计,让每一件教具都承载启发思维的功能,切实服务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培养。2020年3月,康贝尔整体搬迁至金东区,更名为浙江康贝尔实业有限公司。
走进康贝尔位于金东的生产车间,看到的是繁忙有序的生产景象。全机械手正精准高效地进行着注塑流程,一个个塑料零部件在机械臂的灵活运作下成型。创业初期,该公司主要为学校提供实验室成套设备、校园家具等传统教育装备,如今这里已不再是传统的教育装备生产工厂,而是智慧教育产品的孵化器。
“我们采用柔性自动化生产模式,结合了自动化和灵活性,能快速切换,生产不同产品。”童丽萍介绍,该公司主要生产大中小学实验实训设备、校园教具,现设有金工、木工、注塑、机电四大专业生产车间,并前瞻性地布局了数字化器材、数字资源与平台板块,实现了产品的绝大部分部件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这种创新蜕变绝非一蹴而就。近年来,康贝尔的研发投入逐年增加,去年用于研发的各项开支达300万元。“目前一年平均会有2~3个新产品推出,差不多半年完成一次技术迭代。”童丽萍说,目前该公司成立了企业技术中心,有研发人员50余名,产品已销往全国30多个省份及海外多个国家。20多年来,康贝尔实业已取得180多项国家专利,90余项软件著作权,创新研发了3000余款科教产品。
从“幻灯片”到“无界课堂”
实现教学场景的第三次跃迁
在康贝尔公司产品展示厅,记者体验了应用于“红幻无界课堂”的VR眼镜。记者戴上VR眼镜,一只蜜蜂立即映入眼帘,康贝尔总经理李泽林递来一个魔方:“你把魔方放在眼睛前,有惊喜。”
记者将信将疑,但当魔方凑近眼前时,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原本“飞”在空中的蜜蜂,稳稳地站在了魔方上。在李泽林指引下,记者不断转动魔方,发现蜜蜂跟着转动,它的立体形态完全呈现在了眼前。
“我们可以把‘红幻无界课堂’理解为第三代幻灯片。”李泽林这样解释其产品背后的创新理念。他说,教育技术装备经历了传统幻灯片、多媒体课件到沉浸式虚拟场景的演进。
“希望它的推出能弥补传统教学缺乏真实情境的缺憾,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身临其境体会到课本中的场景。”李泽林介绍,“红幻无界课堂”是一个集成了教师端、学生端和维护端的数字化智慧教育装备系统,核心是通过VR资源与软硬件深度融合,打破教室物理边界。
兰溪市兰花小学一名授课老师在使用后坦言:“以前靠图片和想象教学,学生总难理解复杂的空间关系和宏观概念。现在VR让知识立体地‘站’了起来,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特别高,理解也更透彻了。”
据介绍,这款装备将虚拟现实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是填补课堂教学中缺乏沉浸式教学资源空白的一次崭新尝试。记者戴上VR眼镜,随着场景切换,瞬间穿越时空:时而“站立”在雄伟的八达岭长城之上;时而潜入深海,感受生物多样性之美;时而亲历宇宙的浩瀚无垠,伸手仿佛就能“触摸”到遥远星系的轮廓。
目前,“红幻无界课堂”已覆盖20多个学习领域,适配多学科教学需求,适用于校园学科建设、VR特色实验室、虚拟现实研学课堂等应用场景,服务于杭州采荷二小、北京史家实验学校等学校。童丽萍认为,VR不是取代传统教学,而是创造多元认知路径,将单向讲授转变为“观察—操作—反思”的深度学习循环。
从“教辅器材”到“学生成长”
让教育新质生产力融入日常
教育装备的创新并非只存在于炫酷的虚拟现实领域,也体现在关乎学生健康成长的细微之处。近年来,一款名为蓝鲸午休课桌椅的新型装备,解决了一个困扰师生多年的老难题——午休“趴睡”。
记者采访时,康贝尔车间里的工人们正在对一批蓝鲸午休课桌椅进行最后检测。这批美观与实用并重的教育装备即将发往全国各地中小学,成为现代课堂的“新基建”。平日里它与普通课桌椅别无二致,当午休铃声响起,课桌椅便能切换至“午休模式”。
记者体验发现,这款午休课桌椅操作简单,只需轻松翻转桌面,提起枕托,调节椅背,拉出脚托,短短10秒就能完成“变身”,实现从“趴睡”到“躺睡”的舒适体验。李泽林说,这款课桌椅的设计,体现了教育装备从单一教学工具向关怀学生全周期成长环境的转变。
近年来,康贝尔致力于开发和制造符合先进教学理念的教育装备、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和相关课堂资源,目前已是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浙江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0年,康贝尔与浙师大光电子研究院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正在加速数字化教学设备的技术转化。童丽萍说,希望带领团队为更多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此前,第十一届亚洲教育装备博览会在杭州举行,童丽萍受邀进行主题发言。“教育因器而新。康贝尔希望用一次次产品迭代与技术创新,让课堂更舒适、更生动、更有温度。”她的观点得到许多教育专家认同。有教育专家指出,康贝尔将前沿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学核心环节,以高质量、场景化数字资源突破学习时空限制,提升教学效率,正是教育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生动体现。
“当然,我们也希望在展会上拓展客源,收获更多订单。”童丽萍笑着说,在销售布局上,“康贝尔”以国内招投标为主,同时兼顾外贸市场,朝着“内外兼修”的发展目标稳步迈进。这家在浙中大地成长起来的企业,正以科技为笔,在教育现代化长卷上书写新篇章。
记者手记
在康贝尔产品展示厅,我戴上VR眼镜,瞬间置身于浩瀚宇宙。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童丽萍所说的“教育初心”。
童丽萍从教师到企业家的转型,本质上是一次教育理念的跨界实践。她将课堂痛点转化为产品研发的起点,将对学生的关爱融入技术创新的每一个细节。从让学生实现“躺睡自由”的课桌椅,到把宇宙“搬进”教室的VR课堂,这些创新无不源自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
当课堂的物理围墙在虚拟现实中消失,当知识的疆域被无限拓展,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教育装备的升级,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进化。教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不在于技术有多先进,而在于技术能否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康贝尔的故事告诉我们,当科技与教育相遇,最重要的不是炫技,而是守护孩子的好奇心,守护教师的创造力,守护教育的温度。
从童丽萍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变的初心。她的创业不是离开教育,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回归教育。这种跨越界限的坚守,或许正是教育新质生产力最动人的内涵。当技术创新与教育初心完美结合,我们有理由相信,教育的未来必将更加美好。
本报记者 季俊磊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