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交融绘商机
数千非洲外商逐梦义乌
昨天晚上7时许,义乌市稠城街道宾王商贸区的霓虹灯次第亮起。洋溢着异国风情的餐厅、咖啡厅、酒吧灯火璀璨,操着各国语言的外商围坐畅谈,空气中交织着美食香气与商机活力。这份热闹与生机里,有数千名扎根义乌的非洲外商身影。
“欢迎光临,里边请。”在麦咔餐厅,35岁的老板易卜拉欣正用流利的中文热情招呼客人。2014年,他来到杭州攻读研究生,毕业后便选择扎根义乌,投身外贸行业。“大学在索马里我学的是经济。来中国前,有很多选择,但家人和老师都说,中国发展潜力巨大,是最值得去的国家。”
他的外贸公司主营医疗器械和日用品,市场遍及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吉布提等非洲国家。随着事业版图扩张,公司年出口量从最初的几个集装箱增至如今的百余个。
生意成功的背后,是易卜拉欣对义乌日益深厚的归属感。在杭州求学期间,他便常光顾义乌一家名为MAEEDA的餐厅,其火爆生意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2023年,这颗种子终于破土而出,一家属于自己的、近400平方米的非洲风味餐厅——麦咔餐厅开业了。“我们的招牌菜如羊肉土锅、牛排米饭、炒羊肉丁非常受欢迎,日均客流量约200人次,顾客主要以非洲人为主。”易卜拉欣说。
如今,易卜拉欣的生活已深深融入这座城市。他的妻子和两个孩子都在义乌生活,家庭美满,社保、医保均缴纳在义乌。他的弟弟妹妹也已常驻于此,哥哥也正准备前来发展。义乌,已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因其在义乌生活日久,熟悉当地政策与社会环境,许多初来乍到的非洲老乡遇到困难常会寻求他的帮助。易卜拉欣告诉记者,前两天有老乡心脏不适,就是他帮忙送至义乌中心医院救治的。
同样在义乌打拼10余年的埃塞俄比亚商人Keder(中文名大海),也非常热爱这座城市。“出来做生意,安全是第一位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Keder坦言,义乌便捷的交通、完善的生活配套让他倍感安心,而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更让外贸生意顺风顺水。他明显感受到,近年来,越来越多非洲同胞选择来义乌发展。
刚到中国不久的马里商人Gaoussou Kourekama,则用勤奋追赶融入的脚步。每周四,他都会准时前往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参加中文课,一笔一画学习汉字,一句一句练习对话。“学好中文才能更好地沟通做生意,也能更快适应这里的生活。”
从外贸到餐饮,从个人发展到家庭定居,外商在义乌的逐梦故事不断续写。对于2025中非经贸和文化论坛,易卜拉欣充满期待:“希望论坛能带来更多合作成果,让我们在义乌做生意更便利。”
本报记者 钱旭升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