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7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6138热线

家长课堂线上开讲

如何与青春期孩子相处

一提到青春期孩子,很多家长脑海中最先蹦出的词可能是“叛逆”。如何与青春期孩子相处,成为家长需要面对的课题。日前,6138家长课堂开展了一次线上讲座,心理健康教育高级教师、市教育局校园安全与体卫艺处工作人员陈波以“积极期待,陪伴成长”为主题,跟大家分享了一些切实可行的陪伴方法。

读懂青春期叛逆,背后是成长

青春期叛逆主要从语言、情感、行为这三个角度呈现,比如爱顶嘴、反感父母的唠叨、佩服跟老师对着干的同学、喜欢与众不同、总是挑父母话里的漏洞等。

一个孩子在周记中写道:“我知道父母是在关心我,可是他们无休止地问我学校里的事,我感到很烦,觉得他们不相信我,总把我当小孩看。我跟他们解释,他们又说我没礼貌,不爱学习,喜欢找借口。我这样做是错,那样做也是错,干脆就不说了。以后父母再和我说话时,我就戴上耳机,耳不听为净。”

当家长抱怨自家孩子不听话、难管、不可理喻时,他们只是单纯看问题的表面,没有意识到叛逆的背后是成长。陈波说,青春期孩子处于自我探索的关键时期,独立意识明显增强。如果父母的教养方式以控制为主,孩子可能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一种是强烈的破坏和反抗,通过跟父母对着干来宣告独立;另一种是表面很听话很乖,但这种乖只是妥协和隐藏,孩子并不快乐,身上失去了光彩。而且被压抑的逆反心理可能延缓到成年后才爆发出来,到时更难处理。

在家长眼中,叛逆的消极作用显而易见,比如情绪问题、亲子关系紧张。其实它也有积极作用,比如有助于孩子探索自我,确立自我同一性。如果孩子一直很乖、不惹事,反而可能陷入“同一性早闭”。这样的孩子往往缺乏主见,容易盲从,通过回避变化和压力来获取安全感。当遇到挫折时,容易丧失目标和信心。

从理解出发,兼顾共性与个性

想与青春期孩子和谐相处,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一是渴望社交,同伴关系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二是渴望成就感,想方设法去证明“我能行”,如果这个成就动机不能在学业上满足,就会转移到其他地方,比如运动、网络游戏等。这时父母应该引导孩子选择积极健康的方式,尽可能地规避风险。

同样是叛逆,不同孩子的表现大相径庭,家长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有的孩子是暴躁型,家长要当“缓冲器”,不能硬碰硬。有的孩子是沉默型,比如动不动就关上房门,一整天也说不了几句话。这时,家长要耐心陪伴,做好后勤服务,给孩子提供安全感,孩子自然会主动沟通。如果家长太着急,“你有什么话跟妈妈说呀”“你不说我怎么知道呢”,反而会适得其反。有的孩子是阳奉阴违型,家长要注意言传身教,让孩子感到真诚。

“我们应该正视与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叛逆问题,用平常心去对待,不要动不动就给孩子贴标签或者上纲上线。”陈波根据平时接触到的相关案例,给家长提了几个建议: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平等交流,多倾听,少命令;学会放手,在安全和道德的底线之上,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尝试;减少说教与唠叨,家长努力工作、积极生活的样子,其实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不要只盯着分数,而要更全面地衡量孩子。陈波希望家长能够多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多一些积极的期待,这才是青春期孩子最需要的。

本报记者 姚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