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闯荡70载 万里归来报深恩
兰溪老华侨的乡梓情
在兰溪市兰江街道万和新村里何自然村,一座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祠堂近日重焕光彩。锣鼓喧天中,村民们欢聚一堂,共同见证这座400年宗祠的新生。这场盛典背后,是一名87岁老华侨跨越半个世纪的感恩故事——从依靠乡亲接济的贫苦少年,到捐资约190万元重修祠堂的侨领,何马招用一生诠释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赤子情怀。
破败祠堂牵动游子心
华侨捐资约190万元
“小时候,我靠着乡亲们你一升米、我一碗米的接济长大,始终感念在心。”何马招说,父亲在他12岁时去世了,他靠着乡亲的帮助长大。去年回乡,他看到祠堂因年久失修,砖瓦掉落,十分破败,感觉挺可惜的。当弟弟提及修缮祠堂需上百万元时,何马招当即决定捐资,“修祠堂也许是我回报乡亲的好机会”。他将想法告诉了妻子,得到了支持。“这里是你的家乡,为家乡作贡献是好事。”
万和新村党总支副书记何跃平负责里何自然村中的大小事务。他介绍,整个祠堂的修缮共花费240余万元,其中,捐款最多的是何马招,捐了约190万元。
据何跃平介绍,祠堂重建时,村里将村祠旁的老屋改建为“滴水楼”,陈列3000张记录何马招人生轨迹的照片,以“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为主题,希望后人都能永葆感恩之心。
18岁离别家乡“开疆拓土”
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到自豪
在重建的祠堂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十八闯荡上海滩,常怀滴水;八十回报桑梓地,堪称涌泉”,说的就是何马招的事迹。
1956年,18岁的何马招在姨妈的帮助下奔赴上海,半工半读在华东师范大学修完英语学业,后进入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凭借厨艺特长,他参与涉外项目,曾负责画家刘海粟的膳食。1985年,他赴东南亚推广中华饮食文化,3年后只身奔赴德国创业。
在异国他乡,他注册成立“金马”公司,以父亲名讳与属相命名,寄托思念。凭借诚信经营,在德国站稳脚跟后,何马招将事业重心转向服务同胞,宣传中国文化。
上世纪90年代,何马招当选为欧洲华人华侨联合会副主席,组织全球华侨华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大会,足迹遍及五大洲。2002年,他成为北京海外联谊会海外理事,将中国童车引入欧洲,把德国四色印刷机引进兰溪,促成德商到上海投资,推动中德贸易,成为中西经贸往来的桥梁。
“早年间,大家住茅草屋;现在,家家户户都造起了新楼房。村子旁的农贸城和汽车城,为村子的发展提供了好机会。”何马招说,不光是里何村,兰溪的发展也十分迅速。这两年,他回乡次数多,眼见家乡的道路越来越宽,高楼越来越多。“祖国日益富强,让我们海外游子倍感自豪。”
通讯员 沈冰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