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托儿”抬价
网购需多警惕
“网购了看上去很诱人的五花腊肉,收到发现都是肥肉,且只是表面熏了一遍。”家住市区柳湖花园的李女士昨日无奈地表示,她对“双11”在直播间购买的特价腊肉很失望。
类似的声音在“双11”过后并不少见。记者采访发现,直播间给予市民更多的参与感和更多优惠选择,但“翻车”也不在少数。
直播间“托儿”乱象频出
“刚上架就抢空了”“这个价格太值了,已下单3件”……在各大电商直播间,这样热烈互动的场景屡见不鲜。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很多直播间的火爆人气并非真实流量,而是由专业“托儿”刻意营造,他们通过虚假下单、刷评论、烘托氛围等方式诱导真实消费者跟风消费。
“他们有专门的话术脚本和操作群,主播说‘上链接’,就跟着刷‘已拍’‘坐等发货’等,还要适时提问‘有没有优惠’‘保质期多久’,让购买看起来更真实。”市区城北从事直播的电商业主王杰透露,团队化运作是常态,一个直播间往往会安排多名“托儿”,分工负责评论、下单、互动等不同环节,根据直播数据实时调整操作节奏。
这种虚假繁荣不仅误导消费者,还扰乱了市场秩序。消费者王女士向记者投诉:“觉得抢得那么凶肯定是好东西,后来才知道都是雇佣水军、虚假互动的套路。”
价格虚高、货不对板是常态
记者注意到,直播间主播热情洋溢的产品介绍中,关于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关键信息常被一带而过,甚至绝口不提。消费者在收货后才发现可能买到的是库存或临期产品,而在寻求售后时,又常常陷入主播与商家“踢皮球”的困境。
浙江金奥律师事务所律师毛长征表示,直播间价格虚高或“托儿”出没,可能构成交易欺诈。“根据《价格法》第十四条第四项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或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与其交易。若商家在直播中宣称‘历史最低价’,但实际成交价高于日常售价,或雇请‘托儿’逼单成交,本质上是以虚假信息误导消费者下单,涉嫌构成欺诈行为,侵害消费者知情权。”
温馨提醒:为了方便维权,消费者最好留存关键证据,包括交易凭证、直播记录、沟通记录和商品实物等;要特别警惕“低价陷阱”,下单前对比日常售价,避免被“历史最低”“限时折扣”等话术诱导。 本报记者 方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