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桂芳与她的“无声战场”
冬夜正沉,万籁俱寂。凌晨3点,在金东区江东镇十八里村,何桂芳在一声轻微的响动中立刻醒来——这不是闹钟,而是她身体里住了6年的“生物钟”。身旁的丈夫老施醒了,她必须立刻起身。
自2019年4月老施突发脑梗中风,2400多个日夜,何桂芳每天忙忙碌碌,常常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睡又睡不好,精神压力那么大,一个正常人哪里扛得住!”说起母亲,电话那头女儿的声音裹着哽咽。
何桂芳从未想过,曾经勤劳能干的丈夫会一夜之间倒下。那是她人生至暗时刻,丈夫3次进入ICU,花光家中所有积蓄、债台高筑,好不容易从鬼门关捡回一条命,医生却说:“醒来会和植物人差不多,没有语言和行动能力”。
然而,就是这个自称“没读过多少书”的农村妇女,却创造了连医生都惊叹的奇迹。
在省人民医院康复科两年多的时间里,何桂芳寸步不离地陪伴老施进行康复训练。每当老施因疼痛想要放弃时,何桂芳总是紧紧握住他的手,轻声安慰:“咱们都坚持这么久了,再忍忍,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在她的鼓励下,老施逐渐有了信心,训练也越发刻苦。从卧床到坐起,从坐起到站立,最终,老施竟能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上几步。不仅如此,气切封管也获得成功,老施可以正常进食。连医生都感慨:这是一个医学奇迹。
平日里,何桂芳的生活半径,被压缩到以丈夫为圆心的几分钟之内。“出门买菜不敢超过10分钟,买完菜都是跑着回来的。”因为怕老施自己站起来摔倒,也怕他突然要解手。即便如此,有次仅仅几分钟的间隙,老施还是从椅子上摔下来,腿骨折了。何桂芳十分自责,此后更是如惊弓之鸟,将自己与丈夫“绑”得更紧了。
“身体不舒服,很多时候是硬挺过来的。”老施离不开她,她似乎连“生病”的资格都没有。夜里她也不敢睡得太沉,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起来看看老伴有没有踢被子,有没有哪里不舒服。长期极度的疲劳和精神的紧绷,让她的身体也亮起红灯,她开始服用抗焦虑的药物帕罗西汀,一吃就是四五年。
子女曾提出由他们出钱,请保姆分担照顾,让母亲能轻松一些,却被何桂芳一口回绝。“保姆太贵了,家里哪还有这个钱?再说,别人照顾,我不放心。”6年来,老施的医疗费超过百万元,家中至今还背着债务。为了不让子女担忧,大多时候,何桂芳选择一个人扛。
“我们每天都会给妈妈打电话,跟她说说话。”何桂芳的女儿嫁到杭州,儿子在义乌教书。子女心中虽时刻牵挂父母,却因生活所迫,难以常伴左右,照顾老施的重担,全都落在何桂芳一人肩上。
“头发全白咯,我特意去染黑了,看起来年轻点。”今年63岁的何桂芳笑着说。她习惯性地捶打着酸痛的腰和肩颈。上个月刚染过的头发,如今头顶又是一片花白……
本报记者 胡一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