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为什么”困扰不同年龄层的人
过来人的做法可以借鉴
“有时觉得,生活就像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一打开,‘为什么’扑面而来。”市民郑兰(化名)是个爱思考、爱学习的妈妈。前段时间,她参加了一次读书会,有所触动,于是梳理了自己和家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遇到类似情况,很多人都会忍不住在心里追问“为什么”,失落、生气、焦虑等情绪悄然涌上心头。我们需要拨开迷雾,让自己变得更从容、更有力量。
烦恼有千般模样 无力感却如出一辙
每个孩子都有成长的烦恼,郑兰的女儿也不例外:“我拼命举手,为什么老师就是不叫我?”“我已经把笔给他了,为什么他还不和我做朋友?”“你能看手机,为什么我就不能看?”她的儿子年龄稍长,很有自己的想法。有时他不乐意配合爸妈的要求,就会满腹牢骚:“我做功课都来不及了,为什么要让我来承担这个任务?”跟爸爸交流不顺畅,他转头跟妈妈吐槽:“为什么爸爸就是不懂我的话?”他花了半节课的时间去占球场,结果只上场5分钟,还被别人“拐”走了球搭子。“为什么我要遭遇这种事?”他觉得难以接受。
步入中年的郑兰,在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中遇到不少困扰:“我这么努力地挑礼物,为什么还是挑不到你的心坎上?”“在一起生活这么久了,为什么你还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我都是为了你好,为什么我说的话你都不听?”还有郑兰的妈妈,其实生活状态挺不错,但也会因为一些琐事产生不满和抱怨:“我对你们那么好,为什么你们连个电话都没有?”“我出钱出力,为什么还是说不上话?”
郑兰说,生活中有这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有时费尽心思,却如“隔山打虎”,力不能及,意不能达。
认清自己的能力范围
学会反思与调整
在那次读书会上,郑兰看到一句话:“请认清你的能力范围,并待在里面。”她受到启发,回头看看自己和家人的烦恼,主要在于想实现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比如我们可以决定是否跟别人分享什么东西,但是控制不了对方的回应;可以表达想法、提出建议,但是无法强求别人达到自己的标准。有了这样的认知之后,郑兰开始试着调整自己的行为。注意观察并分析身边的人、事、物,客观地预判其可能的状态。不管结果是否符合预期,都以平和的心态去接纳。
6138热线志愿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嫣婵说,我们的一生总会伴随着无数个“为什么”,这是困扰,也是动力,可以激发我们去探索,并在这个过程中成长。有些“为什么”的出现,是因为当事人过于执着,钻了牛角尖,总觉得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如果能够跳出来,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就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此外,在任何关系中,放下“你应该懂我”的执念,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这样可以化解很多矛盾。关于这一点,市民丁女士也很有感触。日前,她外出时经历了一件不太愉快的事情,回家后跟丈夫倾诉,本以为会得到安慰,没想到丈夫的第一反应是:“我早说让你等我一起去嘛,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了。”当时她表面平静,其实内心觉得很委屈。后来,她想明白了,主动跟丈夫沟通,说明自己真正需要的是情感支持,而不是解决方案。
张嫣婵认为,郑兰和丁女士的做法值得借鉴。“遇到问题,我们要懂得反思和调整,从改变自己开始,这样才能更好地经营家庭关系,及时化解矛盾。”
本报记者 姚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