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复活”逝者 情感疗愈还是消费陷阱
临近清明,人们对已故亲人的思念愈发浓烈。随着AI技术的发展,用老照片让逝者“动”起来变得便捷。早些年,“复活”逝者的技术仅存在于影视剧中,如今普通大众就能通过各类软件体验到这项技术。
“孩子们,你们好吗,我在这里很想念你们……”视频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面带笑容,亲切表达着自己对家人的思念,口型与说出的话几乎一致。其实,视频中的这位老人已故多年,这是他的亲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他生前的影像资料输入AI算法模型,从而模拟生成一个数字人形象,重造逝者的形象、气质和声音。
有人觉得AI技术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能服务普通百姓,能给逝者家属带来安慰,值得推广。也有人觉得,人应该向前看,“复活”逝者会让人困于过去,活在虚拟世界中,情感上很难走出来。在AI技术的加持下,情感、伦理、法律应如何平衡?
父亲对着视频看了很多遍
市民张雪告诉记者,几天前,她的父亲让她用他父母的老照片制作成动图,最好还能说话。“爷爷奶奶很早就去世了,我对他们没什么印象。我爸从网上看到AI‘复活’逝者的短视频,就让我试一试。”张雪说,她之前也刷到过类似的短视频,但从没自己制作过,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她上网搜索制作方法,几番对比后下载了一个手机App。
制作过程并不复杂,张雪在App里导入爷爷奶奶的老照片,并模拟他们的口吻输入一段想对爸爸说的话,使用“AI对口型”功能,选择适当的音色,最后点击生成,等待几分钟后,爷爷奶奶就动了起来,并“开口说话”了。
“视频里爷爷奶奶的动作并不生硬,一颦一笑的样子看着挺亲切。”张雪把视频发给父亲,“爸爸虽然没哭,但十几秒的视频他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我想他心中应该是有所触动的。”
在张雪看来,AI技术让70岁的父亲有机会“重见”自己的父母,不失为一种抒发情感、寄托哀思的好办法。张雪的做法并不是个例,记者搜索发现,有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分享AI“复活”逝者的短视频,评论中不乏认可和支持,有人说:“科技在这一刻有了温度,AI此刻的意义就是爱。”
有人觉得,以前条件不好,家人留下的照片模糊不清,也没有视频,AI技术的应用无疑是对家人的一种安慰。有人表示,看到已故亲人在视频中动起来的那一刻眼泪就夺眶而出。还有人留言,丈夫3年前去世,儿子现在面临中考,情绪不太稳定,她想通过AI技术让丈夫“复活”,给儿子打气加油。
当AI技术成为一门生意
新事物的产生往往具有多面性,有人认可的同时也有人觉得无法接受。在一场婚礼上,新郎用AI“复活”父母,在舞台大屏幕上播放父母对新人表达祝福的视频。“难道这不会让人睹物思人,更难受吗?”有网友表示不理解,认为AI“复活”逝者只是短暂的心理安慰,有可能让亲属沉浸在悲伤和思念中无法自拔,“做得再真也是假的,还是要理性面对生老病死,这样才能把未来的生活过得更好”。
除了赞成和反对的两种声音外,还有对这项技术表示好奇并寻求帮助的情况。“妈妈离开一个月了,我至今无法接受,这样的视频应该怎么制作,我也想做一个,好想和她说说话。”像网友“邓子”这样在网上寻求帮助的并不是个例,有提供此类服务的公司表示,有时一个月能接到70多个订单。
张雪说,她帮父亲制作的短视频并不是免费生成的,需要在App上下单付费,十几秒的视频价格并不低。记者了解到,根据视频制作的难易程度,收费也不相同。单纯让老照片上的人物动起来,价格相对便宜,叠加让人物说话、能一问一答等诉求,收费就同步增加。除了单次付费,有的网站还推出36元包月、198元包年的AI制作服务。AI“复活”逝者的技术在网络上还形成了产业链,有发布相关视频渲染情绪吸引潜在客户的,也有后期提供技术生成视频的。
业内人士提醒,一些机构和个人用AI“复活”逝者,在输出情绪价值的名义下,其实打着引流、收费的“算盘”,化“悲痛为生意”的做法对逝者家属不免造成二次伤害。
明确法规和伦理的边界
去年,一已故艺人的亲属强烈要求相关“复活”视频下架,这一事件冲上热搜榜,给制作视频的狂热粉丝敲响警钟。其亲属表示,后续或将采取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依据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四条的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死者没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经死亡的,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我市律师徐伟新表示,基于这个规定,如果是近亲属用AI“复活”亲人寄托思念,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非近亲属或者非亲属(包括粉丝)用AI“复活”逝者,则需要征得近亲属的同意,否则在法律上会构成侵权。如果某个近亲属基于不正当的事由或者用途,用AI“复活”逝者伤害到逝者的姓名、隐私、名誉等,则其他近亲属有权制止。
除民法典外,我国在网络信息服务上还做了相关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中提到,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技术支持者提供人脸、人声等生物识别信息编辑功能的,应当提示深度合成服务使用者依法告知被编辑的个人,并取得其单独同意。《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提供者应当依法承担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责任,履行网络信息安全义务。涉及个人信息的,依法承担个人信息处理者责任,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
AI“复活”逝者行为背后的法律底线已然明确。“我近期也关注到了AI‘复活’逝者这一现象,个人认为针对这一新生事物应该慎用。”我市律师钱善治认为,这一技术存在两方面的隐患。一是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人,长期沉溺于已逝亲人的“复活”状态,很有可能会造成心理上的困扰,不排除对精神层面造成伤害。此外,AI“复活”也可能衍生新型的法律纠纷,给司法鉴定带来挑战。该技术若被不法分子利用,有可能会产生诈骗行为,不明真相的家属要注意甄别。
AI只是工具,如何善用值得思量。追思的个性化需求可以理解,告别逝者后转身拥抱身边人,珍惜当下生活也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
记者 孙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