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森林“拍客”
野生动物在他布置的镜头前频“打卡”
不久前,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在整理红外相机监测数据时,惊喜地发现有影像清晰记录了中华穿山甲野外繁育的全过程。这组时间跨度约5个月的画面,记录下了一公一母两只穿山甲扒树叶布置产房、小穿山甲跟着妈妈出洞以及长大独立外出觅食的全过程。
近年来,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南山保护区)通过强化巡护监管、栖息地保护、濒危物种拯救、科普宣传等措施,不仅让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更促进了野生动物栖息繁殖。越来越多珍稀野生动物的身影出现在了镜头前,这背后,凝聚着科研人员、工作人员、护林员等不少人的努力。他们的付出,让南山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得以延续,也让这片森林的生机与活力代代相传。
这一天,让我们跟着护林员李樟生的脚步,一起绿野寻踪。
保护区里的“活地图”
上午9点,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行进约40公里,我们来到南山保护区白沙源管理站。管理站建在婺城区沙畈乡白沙源村芝肚坑自然村里,在这个被树林环抱着的小山村里,鸟儿欢快地叫个不停,此起彼伏的叽喳声仿佛一曲野外交响曲。
李樟生已经等在门口。“这是早上刚摘的野枇杷,这棵树的果子甜,你尝尝。吃点水果就舒服了。”看到记者有些晕车,李樟生热情地递来几个枇杷。
枇杷是他早上刚在管理站后面山坡上的野树上摘的,数年的巡护,让他对自己巡护区域内的一草一木都分外熟悉。
一身迷彩服,一双解放鞋,手上拿着一把柴刀,这是李樟生常年巡山的行头。今年是李樟生成为护林员的第3年,根据管护责任区划分,他主要负责沙畈乡白沙源村半溪自然村一带的山林巡护工作。“每天在大自然的氧吧里,和珍稀动植物为伴。在这里生活和工作也是一种幸福。”他说。
李樟生今年58岁,自小在沙畈乡长大的他曾外出打过工,做过生意,但随着年岁增长,他还是决定回到家乡,和大山相伴。
作为浙江省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南山保护区总面积9549.82公顷,森林面积约13.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6.4%。在这里,像李樟生这样的护林员共有20人。他们以山为家、与林为伴,用双脚丈量林区,守护着保护区内的一片青绿。
成为护林员后,李樟生走遍了所在林区的沟沟坎坎,对每一片山坡、林地,以及森林资源都了如指掌。村民都说,他是保护区里的“活地图”。
与鸟鸣声相伴的巡山之路
“走,带你去林子里看看。再过一会太阳晒了,就更热了。”说着,李樟生在前面带起了路。一开始走的还是平坦的林道,但随着不断向上爬,记者还是觉得有些吃力,一不小心被横在路上的枝蔓绊住了脚,李樟生却仍然健步如飞。“这已经算是很好走的路了,别的路线更陡峭难走。”他说,巡山主要检查是否有人进入保护区,或盗砍盗伐林木、捕猎野生保护动物等。一旦发现,需要马上上前制止,并报告管理部门。
越往上走,道路两边的树木越茂盛。一棵棵挺拔的南方红豆杉枝繁叶茂。“南方红豆杉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李樟生介绍,目前,南山保护区内已经发现了南方红豆杉、香果树、鹅掌楸、伯乐树等30多种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爬了半小时,记者已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李樟生却面不改色,也没怎么流汗,他说,一般护林员一旦开始巡山,就要从早上巡护到中午。吃过中饭后,下午还要继续进林巡护。山路崎岖,全靠两条腿,一天下来常常筋疲力尽。每到节假日等村民、游客进山较多的日子,为森林防火、安全保障,护林员们还要在林子里多转转,总是忙到两头黑。
而让护林员最害怕的,还是夏天盘在林中的毒蛇和喜欢横冲直撞的野猪。有一次,李樟生和同事两人一起巡山,他在前,同事在后,当他走过一片竹林时,听到后面的同事发出一声抑制不住的惊叫。等他回头,才发现自己差点擦肩而过的毛竹上,挂着一条碧绿的竹叶青。“当时真的后怕,要是我擦到一点,可能就被咬了。”
在外人看来,当护林员是个轻松活,但李樟生深知其中艰辛。每天上山下山,一天两趟。有时候,一个人巡山,只有林间的鸟鸣相伴。“寂寞吗?”记者问。“寂寞啊,不过习惯了。”他说。
大山深处的森林“拍客”
一路上,李樟生还在时刻关注沿途是否有野生动物留下的痕迹。
“快看,这里有新鲜的动物脚印!应该就是昨天晚上留下的。”突然,他兴奋地指着一处山坡上草丛间的泥土喊道。
记者上前查看,却看不出端倪,只好虚心求教:“怎么判断这是哪种野生动物留下的呢?”李樟生扯下一根细长的树枝戳了戳松软的泥土,“这个脚印有点像心形,前面有两个尖尖,左右两半分开,这是小麂的脚印,看方向是从下面往上走的。”他说,野生动物在林间行走,常常会留下痕迹,有的在树上、有的在地上。除此之外,动物粪便、被啃过的植物也是动物活动的证据。
曾经,李樟生在山崖边石块上发现几株被啃吃过叶子的藤蔓,根据经验觉得这里应该有野生动物活动。于是在石块附近放了几个红外相机,最终拍到了前来觅食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鬣羚,丰富了林区内的生物调查样本。
因为经验丰富,林区内的红外相机不少是李樟生放置的。每当巡视过程中,看到有动物活动痕迹,他就会在周边区域放置相机。他这位森林中的“拍客”,已经捕捉到了不少动物影像,其中,最让他骄傲的,是拍到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穿山甲的影像。
除了找到动物活动痕迹之外,如何放置红外相机也很有技巧。据介绍,红外相机在未探测到动物时处于待机状态,一旦有动物进入其探测范围,拍摄功能立即启动,所以要根据痕迹找准相机方向。此外,虽然红外相机机身防水、防尘、防锈,体型也小,但是对于野生动物而言,毕竟它还属于“外来物种”,为避免野生动物受到惊吓,安装时在考虑其隐蔽性的同时,还要保证镜头不被遮挡。
“因为我相机放得好,拍到的动物多,省里的专家来科考时,都夸我是了解动物习性的‘土专家’。”李樟生说,看到自己放的相机拍到珍稀动物,还是很自豪的。
目前,南山保护区内已发现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0种,是中华穿山甲、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黑麂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分布区域。
“观测到的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一年比一年多,说明南山的自然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在李樟生看来,这些动物是可爱的“邻居”,更是需要守护的对象,只有将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的理念深植人心,才能让“珍稀”更被“珍惜”。记者 方璟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