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08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人文

文章导航

义乌酱油史话

傅健

旧时义乌民间有“三只缸”之谓:酱缸、酒缸、染布缸,因其与百姓生活关系密切,生产经营稳当可靠。其中酱园虽然投资规模大,资金周转慢,但是一旦投产以后,收入稳定,风险较小,再者生产工具原始、工艺简单,故被众多工商业者看好。

【陈平顺酱园】

清代义乌著名酱园首推陈平顺酱园。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陈平顺酱园的全盛时期,制酱、酿酒、腌腿“三缸并举”。当时陈平顺酱园年产酱油800~1000缸,酿酒约1000缸,火腿近10000只,并形成独有的顺记品牌。

陈平顺酱园的东店(发行部)开设在县城最热闹、最繁华的县前街,前店后坊,临街一排三间店面用于经营,内有大厅、厢房、作坊、晒场,直抵南门街徐陋巷,此店主营酱油、酱瓜、酱姜、酱菜、豆豉等;西店(酿造部)开设在西门塔溪路“廿四间”,同样前店后坊,规模更大,沿街一排四间店面,入内有廿四间、九间楼房各一座,还有多排平房,用作仓库、作坊及猪舍牛栏,还有一个约有八亩地的大晒场。

顺记产品除供应义乌本地外,酱油、黄酒销至萧山、诸暨和安徽部分地区,火腿通过义乌人在上海设立的“乾康腿行”销往上海,后来又在上海自设“陈平顺腿行”,进而远销海外。其“三伏酱油”的顶油曾获得西湖博览会奖,腌制的酱菜也颇负盛名。

顺记产品能很快冲出县门、省门乃至国门,与经营者陈梤的经营理念分不开。陈梤视产品质量为生命,倾注了全部精力。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他首先严把原料关,雇了七八个伙计,养了五头牛,在自有的田地里划出七八十亩地,专门用于种植优质的黄豆、糯稻,去江西采购时严格规定只收购优质的黄豆、糯谷,不收白豆;收购后,在当地雇工进行二次晾晒和筛选;所购原料运到义乌后,派专人验收,符合要求的才准入库;他自设磨房、曲房,生产制酱、酿酒所需的面粉、红曲等配料,基本上实现了制酱、酿酒从原料到成品的一条龙生产;他还高薪聘用制酱、酿酒、腌腿的技师,并对产品质量进行鉴定,区分等级,按质论价。

1929年,浙江西湖博览会举行,陈梤认为这是展示顺记产品的极好机会,接到参展邀请书后,就决定“三缸”产品一起参展,通知员工精选展品,做好充分准备,大家选出了三伏顶级头油60坛、特级顶陈黄酒60坛、火腿300只,一起送去参展评比。顺记火腿价廉物美,深受参观者的喜爱,不到半月就销售一空,又从义乌补充货源。这一年10月,西湖博览会结束,顺记黄酒、顺记火腿获优等奖,顺记酱油获一等奖。陈平顺酱园连中三奖,声名大振。

陈梤看到这是扩大经营的有利时机,决定在上海开设“陈平顺腿行”。这时,海外纷纷发来火腿订单,陈平顺酱园用火车皮把大量火腿运到上海,然后转销到东南亚各地,乃至欧美一些国家。

【胡义扬酒酱坊】

民国时期,实业救国,一些经营有方、颇具规模的大酱园在这一时期出现。义乌胡义扬酒酱坊便是其一。

1933年,胡性甫在义乌城内清应坊泗州境(南起赶婆桥,北到观音桥,西至原义乌印刷厂这个丁字形街区),开始经营酱油,有酱缸120口。这么多的酱油本地是销不完的,相当一部分销往县外,装在酒坛中,沿东阳江用竹筏运到东阳巍山、白坦、吴良一带销售。

做酱油要雇请一个“酱头”和一个助手,供膳宿,一日三餐酒饭,“酱头”年工资120个银圆,助手30个银圆。

做酱油的原料是白豆(夏大豆)、小麦粉和盐。白豆在小暑前后收获,在本地市场上收购,1939年起全部向江西鄱阳方面采购,自己做酱油用不了,多余部分转卖给水作坊(豆制品店)。一锅煮255公斤豆,拌255公斤麦粉,刚好够做三缸酱。伏天原料下缸,秋季出油。头一次抽出的称“头油”,这种油味道鲜美,每公斤售价约三角六分,相当于2公斤大米的市价。“头油”抽完后,每缸加15公斤盐、4担水,拌匀后继续晒,过若干天后抽出来的称“母油”。“母油”不再晒,掺上饴糠熬制的焦糖作酱色。第三次又加盐和水,晒几天后放在木榨中榨出的油叫“对油”,同样要掺上酱色再卖。酱渣卖给养猪户当饲料。酱园里的一缸酱抽4次油,一般头一次抽出的“头油”就可以收回成本,以后的“母油”“对油”基本上是利润。

酱园也制作五香豆豉。另将田瓜切成一寸见方,加盐腌三五天,渗析出的瓜水加酱黄颗粒,再加五香(陈皮、茴香、紫苏、生姜、陈白字酒),拌匀装入坛中,用泥封口。坛子一律横放地上,让阳光曝晒,经十天半月翻动一次,使周围均能轮流受热。经过3个月取出,放在地簟上晒干便成五香豆豉。制作豆豉的关键是腌田瓜的用盐量,盐用少了豆豉变酸,用重了豆豉咸得发苦。这是“酱头”师傅的看家本领,从不轻易传人。

酱园也制酱瓜,有插瓜、咸瓜两种。插瓜是选细嫩的田瓜用盐擦破瓜皮,使其析出水分,隔一天用布揩干水分,插入已发酵尚在曝晒的酱面中,每株间隔约一寸,过3天便可取出销售,味道咸中带甜;咸瓜是选取粗细老嫩不一的田瓜,先用盐腌脆,去掉盐水后浸在酱油中几天,其味苦中带酸,价格便宜。

胡义扬酒酱坊在制酱油的同时仍然酿酒,年酿300多缸,雇5个工人,做酒兼种20多亩田。做酱油主要是夏、秋季,酿酒主要是冬季,资金可以合理运用。

胡义扬门市部设在徐陋巷口振丰南货店隔壁。1942年5月,日军侵占县城,店主逃到乡下,酱园的设备、原料损失殆尽。抗战胜利后复业,只有30口缸做酱,而在沦陷前,这个数字是一年297缸。

1951年11月,城里的酱酒坊实行联营,取名“协和”。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

【龚聚源酒酱坊】

龚献廷(1870—1949),名琛,西门人,清末秀才。其父磨坊起家,龚献廷子承父业,经营龚聚源酒酱坊,兼腌火腿,有酱缸160口。

龚聚源酱、酒、腌“三缸并重”,尽力扩张,主要在西门购置和建造大量房地产。据说其主人抱定“商则商矣,唯务多利”的宗旨,其产品也无甚特色,只求可以脱手。由于兼营瑞丰钱庄,吸收游资,兼营信贷,在竞争中以财广取胜。

传统义乌酱油属于古法酿造,其风味偏鲜咸,带有江浙酱油的醇厚感。由于依赖自然发酵,义乌酱油的产量较小,但口感层次丰富,多用于本地菜肴的调味。上世纪后期,随着大规模酱油生产企业的兴起,义乌传统酱油生产逐渐衰落。近年来,义乌部分地区开始恢复传统酱油酿造技艺。如赤岸镇等地仍有作坊坚持古法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