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一颗千年前的长安荔枝
梅雨时节,紫薇花开,金东区岭下镇坡阳古街来了一些身穿汉服赴会的“古人”,他们的目的地是街上新开的喜又咖啡。6月23日下午,第73期乡叙读书会如期而至,主题正是改编成影视剧最近热播的《长安的荔枝》。
文学杂志、小说单行本、影视剧 “阅读”的N种方式
“第一次读到马伯庸的这篇小说,是在2021年的文学杂志《收获》上。”作为读书会的发起人,金华作家桑洛特意穿起白色汉服、戴着软脚幞头,化身“唐朝使者”,抛出“一根枝条”:大唐天宝十四年,长安上林署小吏李善德接到一个差事,要在贵妃诞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
“荔枝速递”放在如今,不过是顺丰冷链次日达的事,搁在1270年前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前一天我广州的朋友给我寄了一大箱岭南荔枝,第二天就到了,连冰袋都没化。”桑洛提到马伯庸从一个微小的历史情节写出了一本小说,“‘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中,虽然我们早已知道故事的结局,但他去了解阐释了这个过程,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看着荔枝、吃着荔枝,继续谈那颗千年前的荔枝。读书会吸引了30多个来自金华市区、义乌、永康、武义等地书友到场,大家阅读的方式各不相同。
“我来自东土大唐……”为了这句开场白,在义乌工作的西安人明珠,来到坡阳古街,先找了家汉服馆,选了一套蓝色的汉服,做了一身唐代女子的妆造。明珠说自己正在追雷佳音主演的电视剧版《长安的荔枝》,已下单购买原著对照阅读。钢琴老师虞晨露从随身的包中取出了《长安的荔枝》小说单行本,出版发行时间为2022年。中学语文老师吕坤坤是在出差的旅途中,花两天时间通过电子书的方式读完了小说。
同一颗长安荔枝
读出的人生百味
“有些冲动是苟且不了的,有些心思是藏不住的。”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我嫁的是他,又不是长安。”
“既是身临绝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还能搏出一点微茫希望。”
……
读书会的后半场,书友们一起分享关于《长安的荔枝》阅读心得与体会。书中的金句,被大家频频提起,从唐朝打工人李善德的角度,故事更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温度。每一颗荔枝的味道不尽相同:职场之道、交友之法、处事之智……如饱满的荔枝肉般被细细剥开、品咂。
“李善德精于算术,却不怎么懂相处之道,他的个人成长让我们反思现在的职场,引申到自己的生活。”书友小璐谈到作者在小说最后给了李善德一个比较美好的结局,流放岭南种荔枝。另一名书友海云则感触于李善德书中的两个好友——韩洄和杜甫,一个能从现实角度给出实际建议,一个能输出“诗和远方”。“在我们的人生当中,这两个朋友不一定是具象的,也可以是一个人的两个面。既要有敢闯敢试的勇气,也要懂得规则,做出最优解。”海云说。
“因为‘荔枝困境’,激发了李善德身上所有的潜能,同时他又能够保持自己善良的本性。”吕坤坤谈到李善德办成荔枝差事后,依旧心存悲悯,勇敢地与杨国忠对峙,那是属于普通人的高光时刻。
“长安人”明珠对美食特别感兴趣,提到剧中李善德回到长安的一个情节:一贯抠门的他一口气买了10个胡饼,店家又端上了一碗汤食。“现在西安街上也是各种饼,我在想李善德吃的是什么饼、喝的是什么汤?我理解就是类似于带馅的烧饼,汤一般是牛肉汤或羊肉汤。”她还分享了其发现的古今连接,西安至今保留了十三朝古都的深厚积淀,如城市非常方正,就连乡下盖房子都必须是坐北朝南。
一颗小小的荔枝,串联起帝国的兴衰、官僚的倾轧、小人物的悲欢,更映照出恒久不变的人性光谱。作为读书会的主办方之一,金华市小星球公益协会会长韩佳纹表示:“我们希望打破读书会的传统边界,通过沉浸式体验、跨界融合和深度互动,让阅读成为一种可感知、可品味、可参与的立体享受。”当我们再次吃到荔枝,除了鲜甜之外,更有了一丝悠长的回味。
记者 潘慧 /文 方丽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