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方言圈粉 把家乡味送向全国
“我在网上看到你的直播了。”
“老板娘,来点千层糕,昨晚看你直播了,今天特地从城里赶过来。”
“你现在是雅畈网红了。”
……
如今,这样的对话,在邢英俊的店里不绝于耳。记者采访当天,邢英俊的丈夫朱建丰和女儿出门送货了,邢英俊一人在店里忙活着。“我丈夫凌晨3点起来制作千层糕,最近网上直播流量不错,订货的人比较多。前面他还电话打回来说带出去的货不够卖。”
名中带“英”字,人生更带劲
邢英俊,80后,金华仙桥人,出身“馒头世家”。“你这个名字有点男孩子气。”记者说。邢英俊一边将千层糕切成菱形小块装盒,一边笑着回答:“我这个名字啊,是父母当年想求个儿子,可惜还是个女儿。”言语间透着一股爽朗的豁达。
邢英俊的童年,是在仙桥馒头的香气里泡大的。父亲做馒头的手艺,到了她这儿,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像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基因。婚后,邢英俊跟随丈夫朱建丰定居在雅畈镇雅南一路。为了打开自家馒头的销路,她常常推着小拖车穿梭于大街小巷。“只要听说哪儿有办喜事、唱戏的热闹场合,我就赶过去卖馒头。”邢英俊边说边用手比划着推销时的情景,她会热情地跟大家介绍:“这是我们自家的手工馒头,味道特别好,您先尝尝,要是觉得合口味,欢迎来我们朱记选购。”靠着这份真诚与坚持,邢英俊家的馒头渐渐在镇上有了名气。
除了制作馒头,夫妻俩还制作乌饭、甜酒酿、千层糕。在雅畈镇,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家家户户必吃千层糕,夫妻俩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商机。
初涉千层糕制作时,这对夫妻没少闹笑话。“千层糕的原材料是丝瓜叶、大米、红糖等,打制好的米浆要经过3个小时的层层蒸煮。”邢英俊笑着说,“看看很容易,这里面可都暗藏玄机呢,一开始,我们失败了好几回。”他们反复调试配方,甚至专程去邻镇拜师学艺,终于掌握诀窍。
方言直播圈粉无数
把家乡味送向全国
“没做直播那会儿,千层糕的销路全靠节令撑着。”邢英俊掰着手指算道,“除了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平时也就周末能卖得多一点。”
转机出现在今年4月。“那天有个客人来我这买乌饭,问能不能在我这直播,我说可以的。就看到他在那里对着手机说了一个多小时。我丈夫觉得很有趣,也把直播开了起来。”夫妻俩一开始接触直播,也不懂其中的套路。朱建丰就用三脚架把手机架在那,镜头对准制作间,然后埋头忙着做馒头、千层糕。邢英俊偶尔会跑到镜头前,和网友打招呼:“嗨,侬好,侬好……”没说两句,她又去忙着干活。
没想到,这一试倒是试出了一些名堂。陆续有邻居对邢英俊说在网上刷到她的直播,而直播间的网友们也很热心地给她支招,传授直播话术、规则。
就连住在隔壁的7岁小女孩,也跑来“追星”。
“老板娘,我是你的粉丝。”
“什么粉丝,你要买番薯粉丝?”
“老板娘,不是吃的粉丝,意思是我是你的崇拜者。”
“崇拜我什么,我又不是歌星、影星。”
“你做直播呀,我有看哦,粉丝有新粉、老粉、黑粉、忠实粉丝。我是你的忠实粉丝。”
有了大家的“助攻”,邢英俊活学活用。“上点关注下点赞,关注主播不迷路……”直播间里时不时响起她那充满活力的吆喝声。
邢英俊操着一口雅畈方言,在直播间里和网友们唠着家常。她就像邻家大姐一样,分享着千层糕、馒头的制作方法,还有家里那些鸡毛蒜皮却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小故事。这种活泼又接地气的直播风格,就像一股暖流,瞬间拉近了和网友们的距离。网友留言:“很亲切,感觉就像见到了自己的亲人。”
随着对直播流程越发熟练,邢英俊直播的频次也逐渐增加。“只要有空就播一个多小时,要么中午,要么晚上。现在永康、东阳的客户都赶来买。”
看着订单量一天天增多,邢英俊的心里满是喜悦,在她的心里,有一个更大的梦想,那就是让千层糕走出金华,走向全国。
“老板娘,明天还有千层糕吗?我想给外地的朋友寄点过去。”邢英俊笑了笑,拿起手机,熟练地回复道:“有的,有的,明天一早现做现发。”
记者 杨霄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