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树荫下 新华街上行
(上接01版)
新华街以北地段的小商品市场,是一个颇具规模的马路市场,于1985年从别处搬到这里经营。1994年,新华街市场依街而设摊位260个,主要经营小百货。后因金华商城建成,为方便交通、美化市容,新华街市场迁入其中营业。
作为城区主干街道,新华街上还有不少金华首次出现的店面,受市民捧场,一些信息在《金华日报》留下痕迹:
1986年,金华市首家华侨商店在新华街开业,彩电、摩托、收录机、电冰箱、自行车等商品琳琅满目,开业六天,营业额就达十二万五千元,回收侨汇券一千六百多张。
1987年,金华市第一家供应鲜活鱼的门市部在新华街开业,员工们早晨4时将鲜鱼捕捞上岸,再用配有存放活鱼装置的汽车送到金华城里。
……
如今在新华街从北向南走,热闹程度不断递增,尤其是隔街相望的人民广场与西市街商业步行街,是人们散步、逛街的好选择。
清凉:游泳池里的过往回忆
烈日炙烤地面,树上的蝉“滋滋滋”叫着,让人忍不住想浸在水中,隔绝夏的燥热。
1963年,新华街游泳池建成,这是金华市区第一个标准游泳池,也让金华市民多了一处玩水消暑的地方。60多年过去,新华街游泳池已然成为一处承载着大众记忆的城市地标。
穿过检票口,游泳池上方蓝白相间的遮阳布挡住烈日,一群穿着泳衣的孩子们在教练的指导下,沿着各自的泳道做练习。
“游泳池在每年7月1日开放,除了专业的培训课程外,也对市民全天开放。现在在这里培训的,主要是下半年要参加体育中考的学生。”工作人员钱宝长负责新华街游泳池的管理、招生等工作近20年,见证了其间这里的一系列变化,他如数家珍地说:“为了保障培训安全,改造后全池水深保持在1米至1.1米;泳池边最早连个乘凉的地方都没有,一到中午,岸边热得像蒸笼,现在建了钢结构立柱搭配彩钢瓦,走在岸边也能轻松遮住太阳;更衣室、储物柜、淋浴间等设施也经过多次改造,越来越方便实用……”
提起新华街游泳池,年长些的市民会想到金华的游泳名将,钱宝长在接受采访时就自豪地说,“婺江飞鱼”蔡力曾在这里训练。
金华市游泳队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起步阶段条件很艰苦,将位于新华街的室外游泳池作为训练场地。
2023年8月3日《金华日报》中,《游泳名将邵红回乡抚今追昔》一文提到,由于没有恒温的室内训练场地,队员们小半年没法下水训练,为了多训练,游泳队早春时节就来到新华街游泳池,队员们冻得不行,靠喝生姜红糖汤暖身。艰苦的条件培养出一批批游泳运动员,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赛场上夺得佳绩。
在年轻一辈的心中,新华街游泳池与体育中考挂钩。2009年开始,市区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增设了游泳项目,直到2014年,新华街游泳池都是中考游泳项目的考试点。
市民小陈出生于1998年,小时候就跟着父亲去新华街游泳池练游泳,她说:“我原本会游泳,就是动作不标准,考前为了提速,在新华街培训了半个月。考试的时候对场地熟悉,心里不紧张,和大部分同学一样都拿到了满分。”
在小陈的印象中,以前游泳池上方用一层黑黑的布防晒,虽然气温高,可在水中游的时候并不觉得热,她笑着告诉记者:“我以前挺喜欢去新华街游泳,因为玩水很凉快,而且附近有很多好吃的,结束后爸爸会带着我去大吃一顿。”
生活:沿街店铺的多年见证
新华街边的小店很多,能被称为老店的更是不少。
新华街与青春路交叉口有一家烤饼店,老板厉雪明是兰溪人,2019年来此处开店,每当对外介绍时,他总诙谐地说:“我们是即将10年的老店。”
烤饼店专做葱肉与干菜肉两种馅料,手艺是厉雪明从朋友那学来后根据本地口味改进的。“饼的面皮比较特别,使用的是死面,烤好后泡在馅的汤汁中,口感会更软一些。”厉雪明边说,边揪下几个面团,依次在案板上推开,麻利地舀起馅包入其中,最后在饼皮抹上黑芝麻,放入烤炉。
店内的烤炉一直运作,将附近空气烤得热烘烘的,冬天好过,可夏天难熬。“店里安装了空调,夏天还留了午休时间,错开最热的时候。”厉雪明取出几枚小饼,打电话让提前预订的顾客来取,午后阳光挡不住人们对饼的喜爱,美味的烤饼俨然成为新华街上又一张招牌。
新华街上集结了多家毛衣编织店,有的只做秋冬生意,春夏季节租给其他人,也有的一年四季开着,编织不同材质的衣服。
随机推门进入一家编织店,里面坐着五六人,每个人手上都拿着织针,边聊天边做手工活。
“我是永康人,在新华街开编织店17年了,只要在店里买线,就可以教你织衣服。”店主王女士戴着一副眼镜,时不时给别人指导针法。
刚开店时,王女士进货只选择羊毛线,因为更贵的进口线没有市场,随着人们经济条件变好,线的种类也不断增加。“冬天的生意更好,夏天也有顾客,因为线的选择多,可以用棉、麻织凉快的衣服。”王女士说,虽然现在互联网发达,什么教程都有,但总有东西是学不会的,开着这样一家店,能为想尝试编织的人提供帮助。
新华街与人民东路交叉口,有一家2.5平方米的修表店,面向街边开了一个小窗口,推开玻璃才能与店主对话,这大概是这条街上最小的一家店。
小小的空间里,嵌着一个工作台,台灯开得很亮,店主张长春戴着修表放大镜,埋头干活。
“这家店存在40多年了,一直就这么大,原来是我姐夫开,后来交给我。我记得以前附近还能见到农田,现在都是楼房。”张长春跟着姐夫学会手艺,每天坐在小店里等待顾客,名贵的手表多有固定维修处,他主要做一些清洗工作。
小店的墙上,安装着一个摇表器,带着上面的手表按一定速度旋转。“如果长时间不戴,机械表的指针会停住,摇表器能够模拟手腕的运动,维持手表的精准走时。”张长春说。
长长的新华街也如摇表器,让生活或经过这里的人们,以舒适的姿态感受时光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