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3版:新闻

武义非遗印染技艺 匠心织就传承之路

武义县履坦镇坛头村,青砖黛瓦的古建筑群间,一名头戴黄草帽、身披青色云肩的女子轻盈走来,她正是传承武义非遗印染技艺的沈旭芳。跟随她的脚步,穿过蜿蜒小巷,一座悬挂浅蓝布旗的瓦房映入眼帘。这座新中式染坊,既是传统技艺的守护地,也是现代文化创意的孵化场。

百平方米的露天庭院中,几口大染缸静卧墙角,缸口覆盖的料草在阳光下泛着金光。一株天目地黄花绽放于侧,与竹架上随风轻舞的靛青布匹相映成趣。步入室内,琳琅满目的印染作品令人目不暇接:杯垫、抱枕、挂件点缀其间,衣架上挂满蓝印花布制成的成衣,既有古朴典雅的成人服饰,也有充满童趣的儿童装束。

“药染同源,万物皆可为色。”沈旭芳指着一件枫黄色衣裳介绍,其染料取自柿子汁,淡黄色源于茶叶,蓝色则提炼自板蓝根……植物与色彩的故事被娓娓道来。

染坊的核心技艺,是江浙地区传承千年的蓝印花布工艺。沈旭芳取一块素布平铺于案,覆上刻有花鸟纹样的桐油牛皮纸版,以豆粉染浆均匀刷过。揭去纸版后,布面留下白色纹路,再浸入板蓝根靛青染缸反复浸染。随着搅拌与氧化,靛蓝层层渗透,最终形成如水墨晕染般的深邃图案。“一张刻花纸版刷过桐油可多次使用,纹路中的每一笔都承载着吉祥寓意。”沈旭芳解释道。

这一技艺的传承,离不开家族百年积淀。沈旭芳丈夫张小海的外太公胡钦海,是民国时期浙江制靛业巨擘。他在武义创办了多家靛青厂,改良配方并获官方嘉奖,将土靛青产业推向鼎盛。家族第二代胡家骏深耕生产管理,第三代胡骏丽(沈旭芳婆婆)自幼习画,将蓝印花纹设计与印染技艺融会贯通。传统手工艺虽一度式微,但胡骏丽始终未放弃家传技艺,并在晚年将其悉数传授给儿媳沈旭芳。

沈旭芳与印染的缘分,始于童年。母亲是上世纪70年代的乡村裁缝,缝纫机旁的小沈旭芳痴迷于针线穿梭的韵律,学会缝扣眼、钉纽扣后,更尝试为自己设计衣裳。成年后,她开过制衣店,带过徒弟,对传统布料与纹样色彩的热爱始终未减。后来,她又跟随婆婆学习制靛印染,从辨识板蓝根品质到调配石灰比例,从刻版设计到染缸养护,每一步都倾注心血。

2024年,沈旭芳投资30余万元创办“云臻记染坊”,以天然染料与古法工艺,复兴武义印染技艺。染坊不仅展示作品,更开辟体验区,吸引游客参与印染、拓印等活动。坛头村年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许多人在此亲手染制方巾、布袋,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

为突破传统局限,沈旭芳主动对接高校资源,与浙江农林大学民族服装设计系、山东齐鲁师范学院学生教授研讨合作,将现代美学融入古老技艺。染坊推出《哪吒之魔童闹海》主题文创、靛蓝印染丝巾、植物染家居套装等新品,既保留手工温度,又契合年轻消费群体审美。

市场推广方面,她频繁亮相武义共富市集、杭州长三角美好生活节,通过现场演示与互动,让蓝印花布走进大众视野。同时,她借助新媒体平台发布短视频,记录染布过程、讲述家族故事,吸引数万网友关注。

“手艺传承不能只靠一个人。”沈旭芳在染坊开设兴趣班,免费教授村民、游客刻版、染色等技术。她还走进校园,向孩子们传授印染基础技艺,播撒文化种子。

从胡钦海的实业报国,到沈旭芳的守艺创新,百年家族史恰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兴衰变迁的缩影。云臻记染坊的每一块蓝印花布,不仅是技艺的载体,更凝聚着跨越时空的文化记忆。

(王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