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人文

闰月鞋

农历六月初一一大早,母亲就高兴地收到了大女儿和小女儿送来的三双闰月鞋和几双袜子。

我问母亲:“出嫁的女儿为什么要送母亲闰月鞋?”

母亲说:“这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表达女儿的孝心,也有祈求母亲健康平安的意思,祝愿母亲步履稳健、健康长寿。”

老百姓将闰月多出来的一个月称为“邪”。所以,给母亲送闰月鞋有驱邪的意思。

母亲指着我姐和妹说:“现在好了,你们都不需要自己做鞋了,到商店一买就可以了,还可以网购,直接送到家。这样的生活以前想也没想过。我们从前给母亲送闰月鞋,要亲手做。从第一个闰月初一开始,用一个月时间把鞋子做好,然后,第二个闰月的头一天将鞋子送给母亲。”

哦,我恍然大悟。

于是又和母亲开玩笑:“那这三双鞋你得等到下一个月初一才好穿。”

母亲说:“按规矩是这样的,下个月才是多出来的。”于是,母亲当着我们兴冲冲喜滋滋地试了鞋以后,就把鞋子整理好,放进了鞋柜里。

记得小时候,我们全家人的鞋都是母亲亲手做的。

我家后院长了一片苎麻,绿茵茵的,长得和人差不多高,在农历六月之前,母亲用镰刀从根部将苎麻割断,摘去叶片,用麻刮刮去外皮和里面的梗,留下细细长长的苎麻纤维,挂在毛竹竿上晒干以后,再把这些纤维搓成麻线。麻线搓好以后,再用石灰呛,一段时间以后,用锤子锤,使麻线变得又软又韧又白。

这个手艺,在中国至少流传几千年。我小时候听过三国张飞的故事,张飞杀猪,老婆纳鞋底,一根麻线就放了一箩筐,从晚饭后开始纳一针,张飞就不断地拉,一直拉到张飞喊老婆睡觉,老婆一针都没有拉好。这当然是我们先人编的笑话,但这至少说明三国时期麻线就用来纳鞋底了。

母亲说:“如果要做闰月鞋,那还得将麻线用染料染成蓝色或者红色。如果麻线是蓝色的,那千层底的布也要染成蓝色,鞋帮的布也要蓝色。如果麻线是红色的,千层底就用白色,鞋帮用红色。”

“为什么闰月鞋要染色?”我心里嘀咕。

母亲做千层底也很有特色,先划算来许多碎布,再用面粉制成糨糊,然后找到一块大大的板,有时是数块。将糨糊涂在板上,再将碎布沾湿,然后一点一点地贴在板上,贴满一大板后,再贴上一层就放在太阳底下晒,这个过程叫“糊片碑”。等“片碑”干后就把它剥下来,用鞋样压在“片碑”上,用剪刀剪下多个后,一层糨糊一层“片碑”层层叠加粘起来,等粘到一点五公分厚的模样,又将其压着晒干,然后就可以纳鞋底了。

纳鞋底也很有讲究,第一针需从鞋头开始,然后绕着鞋底的外缘一针一针地纳,每针之间要均匀。不能太密,密密匝匝的话太费工夫。也不能太稀,太稀了不牢,走几天鞋底就磨破。

母亲是出了名的做鞋能手,因为母亲有七姐弟,她是老大,外婆小时候从树上摔下来,一只手残了,不能做鞋,所以母亲很小就跟邻居大妈学会了做鞋的本事,并且积累了大堆的鞋样,邻居做鞋都来我家找鞋样,有时母亲还会给不会做鞋的人家帮帮忙。

母亲说:“在我们下窑一带,一年大约要做两批鞋,农历八月十三前做一批,过年前做一批。”

当然,鞋帮也有鞋帮的样,按照不同的尺码,按图索骥,制作鞋帮,等用针线缝到鞋底时,可以说是天衣无缝。

我大姨是绣花高手,鞋帮上绣对鸳鸯,或者荷花什么的,手到擒来。

于是,姐妹俩珠联璧合。

鞋做好了以后,还需要用“鞋穴头”造型。各种大小不一的“鞋穴头”也装了一箱,鞋头有鞋头的穴头,鞋尾有鞋尾的穴头,中部有中部的穴头,母亲用小榔头将鞋头的穴头敲入鞋帮前部,再按入鞋尾的穴头,中部再插几个,用榔头敲紧。过一段时间,一双鞋就做好了。然后,我们姐弟穿着母亲做的布鞋到处飞奔。

我记不起母亲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做鞋了。球鞋、皮鞋、运动鞋,渐渐取代了手工布鞋。

中国方块字还在用,千层底已成稀罕物。但在我们下窑一带,出嫁女儿送闰月鞋的习俗依旧在延续,子女对长辈的孝心和美好祝愿依旧在延续。

(张根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