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铜雕大师 参与修复府城隍庙
这段时间,金华市非遗馆(金华府城隍庙)正在进行改造提升。就在半个多月前,省工艺美术大师、永康省级铜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程育全带着团队完成了府城隍庙的修复工作。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参与府城隍庙改造提升,3年前,他曾为城隍塑像做过修复。
府城隍庙内,屏风、供桌等都是木头,就连塑像也是木头雕刻的,这和铜雕技艺有何关系?不禁令人感到好奇。“木雕与铜雕,在造型、表面处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修复对我来说,其实是专业对口的。”程育全说。
参与金华府城隍庙的修复
2022年,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找到程育全,想请他为金华府城隍庙内的城隍塑像进行修复,程育全毫不犹豫地应下了。那年3月,他带着只有6个人的团队来到府城隍庙,开始了为期40余天的修复工作。
“修复上底漆时,我们用到了铜雕中的一种复合铜工艺,这是我们自己创新发明的,还获得过省科技进步奖。”程育全给记者打了个比方,“你可以理解为底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最后进行传统彩绘与贴金工艺时,能更好地操作。”
今年6月初,程育全再次受到邀请,对府城隍庙内的屏风、供桌、匾额等进行修复。因为刚好赶上梅雨季,工期虽然不长,只有半个月,但过程有些许坎坷。
“修复内容和上次差不多,清理、填补、做底,再做贴金彩绘,但给木头上底漆时把我们折腾坏了。”程育全说,梅雨天时不时有雨水淋到需要修复的物件上,木头无法保持干燥,此时上漆容易脱落,他们不得不用吹风机将其吹干,才能开始上底漆的步骤。
金华许多铜雕都出自他手
之所以两次修复都能得心应手,还得归功于他的造像手艺。
程育全出身于铜艺世家,到他这一代已是第六代。和许多永康铜匠一样,过去他也是挑着行担,在外四处给人打铜。1983年,父亲程朱昌给他写信:“我找到一个好事,你可以不用外出奔波,在家就能做事。”
收到父亲来信后,正在江西打铜的程育全没带行担就赶回老家永康。“我们开了个家庭会议,决定自己办个家庭工坊,做石膏像的旅游产品。”父亲专门从江苏无锡的泥人厂请了一名退休师傅,来教如何做模型、雕塑。
他们做的第一个石膏像是胡公像,当时在方岩风景区卖得很火。几十年间,程育全熟练掌握了铸、锻、錾、雕、刻、镂、嵌、镶、贴金、彩绘、高温氧化等20余种工艺,还创新发明了喷铸铜、镌錾铜、泼铜、多维錾雕铜等多项新工艺技术,并运用到以铜为主材的雕塑、仿古青铜器和生活铜器等中。
深耕铜雕领域这些年,程育全带领团队创作的铜雕作品遍布全国旅游景区、城市公园,产品还远销国外。
在金华,许多铜雕作品都出自程育全之手,比如婺州古城、婺州公园等地的一些铜雕,双龙洞前的语文课本打卡标志、鹿女湖中心的那只金色鹿,都是他的作品。不仅如此,东阳横店圆明新园中大水法的十二兽首、兰溪西门城楼沿江的码头文化雕塑、永康的地标性雕塑“三马九铃”、磐安江南药镇的“悬壶济世”等,都是程育全的作品。
挑战铜雕技术的不可能性
在湖北省博物馆展出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铜尊盘,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的巅峰之作,说它是惊世杰作也不为过。一条条龙蛇盘成的镂空花纹全靠内部铜梗撑着,纹饰繁复、镂空精致、层层相叠。
2019年国家博物馆为其做全身CT扫描发现,所有镂空花纹都是一次成型,找不到一处焊接缝。曾侯乙尊盘的制作工艺,体现了中国古代青铜器制造的卓越技术。其工艺复杂、技术难度极高,成为业界流传难以复刻的神话,程育全却把它成功同比复刻了出来。
“越是不可能,我越要挑战。”十几年前,程育全抱着挑战自我的想法,尝试复刻曾侯乙尊盘。“破解技术是最难的,层层叠叠的花纹是怎么做出来的?这需要我们去读懂它、理解它,把纹饰图案拆解并解读,你会发现其实都是有规律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用时三年零八个月,程育全利用失蜡法成功将曾侯乙尊盘复刻出来,这背后的艰难只有他自己清楚。“用到16项制造工艺,经过1826道工序,所有工具都是自己做的,我失败了很多次才成功。”
这些年,程育全又开创山水铜画镌錾技艺、锤铜画技艺,他以铜为纸,以锤为笔,作山水铜画,将铜金属与水墨意境完美融合,业内赞其为“中国山水铜画第一人”。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宋画三宝’时,就想着如果能用铜画做出来就好了,如果能做出来也是一种技术突破。”程育全以镌錾模仿水墨画的技法,通过敲打时的轻重缓急和角度倾斜等,模仿笔墨深浅晕染,凸显画中近景、中景、远景,甚至用高温烧制的方法让铜显变不同颜色。
程育全说,他的每件作品都和自己的孩子一样。和铜打了一辈子交道,如今已经66岁的他对铜艺,依旧爱得深沉。
记者 徐桢瑾 实习生 盛司楠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