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最高能卖1美元,60%销往海外
南枣演绎“义乌新故事”
我是一颗义乌枣,一颗在江南的风里生长了约1800年的枣。我的故事,是义乌土地上最甜蜜的传承,也是这座城市从“鸡毛换糖”到“世界超市”背后,一抹不变的乡土底色。
千年贡品 从东汉古枣到“义乌三宝”
我的祖先是东汉末年随陕西骆谷移民来到义乌的枣苗。《骆氏杏园宗谱》记载,我们的第一代祖先在义乌下骆宅一带扎根,从此开启了与这片土地的千年羁绊。到了宋朝,我们的家族已相当繁盛,《浙江林业志》里说,那时的浙江枣树栽培“已相当盛行”,而我们义乌枣,凭借独特的“双仁”珍品,成了其中的佼佼者。
清朝乾隆年间,我迎来了高光时刻——被钦定为贡品,赐名“京果”。据说当时的官员为了挑选上贡的枣子,要从每棵树上精挑细选重16克以上的果实,再经过数十道工序加工成乌黑发亮的南枣。那时的我,不仅是果腹的零食,更是义乌人走亲访友的“硬通货”,与火腿、红糖并称为“义乌三宝”,在《中国名产》里留下了“江南枣中,佳品是义乌南枣”的赞誉。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义乌人“鸡毛换糖”开启经商热潮,越来越多的人离开田地,我们的家族也一度陷入低谷。种植面积从鼎盛时期的上万亩萎缩到2000多亩,甚至有广东、香港的客户误把东阳产的枣当成“义乌南枣”采购。这成了老枣农心中的痛。直到2017年,义乌市政府出台政策、制定标准,我们才重新焕发生机。目前义乌枣种植面积约6000亩,有一定规模的枣类种植园有100多个,年产鲜枣1000余吨,加工南蜜枣300余吨,年产值近亿元。
匠心守艺
从九烘九晒到机器轰鸣
“一颗合格的义乌南枣,要经过九烘九晒,历时10天才能成型。”这是我的“监护人”之一、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义乌枣加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骆红卫常挂在嘴边的话。每年8月,当我从青枣长成饱满的义乌大枣,就会被送进骆红卫的同心乐农庄,开启一场蜕变之旅。
传统的南枣制作,光是工序就有洗枣、烫红、晒红、煮枣、烘焙、再烘等几十道。最考验耐心的是烘焙环节,师傅们要守在烘房里,每隔一段时间就给我们翻面,控制好火候和温度。骆红卫说,他十七八岁就跟着父辈学做南枣,最开始觉得枯燥,后来才明白,这每一道工序里都藏着枣的脾气——比如烫红时,水温必须卡在90℃,浸烫一两秒就得捞出来,不然就会破坏我们的皮肤;焙烘时,温度高了会焦,低了又晒不干,全靠师傅的手感和经验。
蜜枣的制作也很复杂。首先要用专用的小刀在我身上划出细密的纹路,这样煮糖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入味。然后,我会和白糖一起下锅熬煮,直到糖分慢慢渗透到每一寸果肉里,再经过反复烘焙,最后变成琥珀色、外裹糖霜的蜜枣。骆红卫说,以前做蜜枣全靠手工划丝,一天下来手都酸了,现在有了机器帮忙,效率提高了不少,但划丝的深度和密度,还是得靠人工把控,不然就出不来“缕纹如丝”的效果。
如今,在义乌的4个南蜜枣加工示范基地里,像骆红卫这样的“守艺人”还有不少。他们一边坚守着“不要数量要质量”的行业规矩,一边在尝试新方法。比如雅荷农业的骆遥通过微生物调控和吸氧技术,把全湿蜜枣的保质期从一周延长到3个月。三宝农业和江南大学合作研发出南枣酒、南枣冻干粉,让我们以更年轻的姿态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品牌出海
从“乡土特产”到“富民产业”
“你听听,这沙沙的响声,就是正宗义乌南枣的证明。”在今年新开园的城西街道的“义乌三宝”产业园里,枣农何丁生正拿着一把乌黑透红的南枣,向游客展示如何辨别真伪。这名半路出家的枣农,曾经是做货运代理的,因为爱吃枣,2012年转行种枣,如今成了义乌市枣业协会的会长,也是我们家族的专业“推销员”。
何丁生说,以前我们义乌南枣虽然有名,但“养在深闺人未识”,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的价值。为了打响品牌,他和协会成员每年都会参加省农博会、森博会,还去磐安参加“药食同源”比赛。去年,他的“浙义新农·义乌南枣”在省农博会上拿了金奖,接到不少订单。“现在政府帮我们建了‘义乌三宝’产业园,把红糖、火腿和我们南枣放在一起抱团发展,名气越来越大。”
9月底,“义乌三宝”产业园正式开园,这是义乌第一个“三宝”产业集聚园区。园区里不仅有透明化的生产车间,还有非遗时空馆。何丁生说,他已经准备把南枣和蜜枣的生产线搬进园区,“明年大枣成熟时就在新园区加工”,预计产能能翻一倍。
如今,我们的脚步已经走出国门。每年8~9月的生产旺季,同心乐农庄的蜜枣内销和出口量基本持平,在东南亚的超市里,一颗义乌南枣能卖到1美元。在2023年森博会期间举行的义乌南枣科技小院签约仪式上,义乌市三宝科技有限公司、义乌市雅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香港美倩集国际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更是给我们的发展注入“强心剂”。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各种渠道,义乌全年的南蜜枣有60%销往境外。骆遥等新农人还通过“义乌市博士创新站”“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模式,以及技术输出等方式,让我们和红糖、火腿一起,真正成为“义乌美食”的名片,也让更多农民实现共同富裕。
从东汉的一棵枣苗,到如今年产值近亿元的产业;从传统的手工制作,到标准化的现代生产;从义乌人的“心头好”,到走向世界的“甜名片”,我们义乌枣的故事,还在继续。
记者 夏斌婷 周晗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