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2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3版:社会

有限期承诺 无限期坚守

武义深山里的暖心理发情缘

步行十几里山路,只为寻访三五户留守农家;顶着烈日或冒着寒风,专为老人修剪头发,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真有人做?这群被人调侃为“傻子”的人,是武义县知心社工服务中心的社工与志愿者,这件“傻事”,他们默默坚持了3年,即便部分服务点过了项目年限,依旧按时赴约。重阳节前夕,他们更是忙着穿梭于山野间,帮老人理个清爽发型。

“我们只是想为老人们做点事,既然答应了常来,就不能让他们空等。”知心社工服务中心的负责人钟姜辉道出了这支队伍的初心。2023年9月,武义县民政局的银龄理发福彩公益项目落地,知心社工服务中心作为项目承接方,负责武义南部两镇四乡的公益服务,项目服务期为两年。如今,陶村、马口村、洪村等首批服务点已过服务年限,但他们依旧如期上门。

“马口村老人多,好多老人把理发点当精神寄托,哪怕不剪头发,也会等着我们来聊两句。要是突然不去了,他们该多失望。”志愿者俞颂慧是一名理发师,明知道超期服务没有额外经费,还是会腾出时间。

重阳节前夕,老人们“理个清爽头过节”的需求更迫切了,这支队伍也比往常更忙碌。山区老人的理发难题比想象中棘手,南部山区的竹叶坪、鲍山头、章坑等自然村,每个村子不过三五户人家,老人大多年过七旬,出门一趟要走好几里山路。

“前两天去鲍山头,我们提前一周就跟村里约好,老人们早早在村口等着。”负责坦洪片区的陈菲丽看着村里85岁的蓝舍奶说,她就想头发剪整齐,等过节孩子们回来看她,孩子们也开心。陈菲丽回忆,那天剪完头发,奶奶对着镜子反复整理衣服,脸上的笑容藏都藏不住。

为了让每一位老人都能享受到理发服务,该社工中心坚持“定点+流动”模式。现在武义南部山区已有12个定点理发点,坦洪乡的洪村和赵村还结合农历初九的集市日安排服务,让老人赶集时可以顺路理发,不用多跑一趟。

流动服务则更像一场“加急奔赴”。没有固定时间,全靠村民向村里提需求,社工再协调好理发师的时间出发。去坦洪的章坑自然村,来回车程要一个多小时,村里只有3位老人。去鲍山头村的山路很窄,到了地方还得走几公里路才能到老人家里。

“上次去鲍山头,3位老人都提早等着,其中一位爷爷行动不便,我们就把理发工具搬到他家里,老人眼眶都红了。”钟姜辉说,有人调侃他们“傻”,跑这么远服务几个人,连油钱都不够,“可老人们那满足的眼神,就像温暖的火苗,深深触动着我的内心”。

为了凝聚更多力量去帮助他人,社工和志愿者成立了“益剪美志愿服务队”,大家做好分工,让理发这件小事变得更正式。

在这支队伍里,有3名残疾人志愿者。智力四级残疾的廖文飞是坦洪乡洪村的专属理发师,他小时候因发烧影响了智力发育,却凭着韧劲学会了理发。肢体一级残疾的吴伟文日常靠电动轮椅出行,每次志愿者要来服务前,他就坐着轮椅挨家挨户通知老人服务时间,帮着登记签到,分文不取。肢体残疾的俞颂慧是马口村的专属理发师,经营着一家开了20多年的理发店,尽管生意忙,依旧抽出时间参与志愿服务。

“益剪美志愿服务队”从最初几个人,发展到如今15名专业理发师;服务从零星几次,到累计超1.6万人次,上门服务占比15%;从最初被质疑“作秀”,到现在成了山区老人口中的“贴心人”,超期服务的坚守、重阳送暖的忙碌,都是他们“不作秀、办实事”的最好证明。

“我们从没想过要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就是觉得老人们生活不易,我们能帮一点是一点。理发对老人们来说是一种关怀、一种陪伴,更是我们和他们之间无声的约定。”钟姜辉说,未来不管项目是否到期,不管节日与否,他们都会继续做下去,把这份温暖送到武义深山的每一个角落。

记者 巩长青

(照片由知心社工站陈菲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