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4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人物

邵立新:匠心守艺 四十载竹编情

□记者 杜雨霄 文/摄

人物名片

邵立新

金东区邵氏竹编工艺品工作室负责人

浙江省首批乡村工匠名师

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

金华市八婺金匠

金东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一把篾刀加上一双灵巧的双手,一根青竹就被剖成了比头发丝还细的篾丝……竹编,作为一门古老的技艺,承载着农耕文明的记忆,见证着中华文明五千年来的灿烂。

在赤松镇上钱村,有这样一位手艺匠人,从业40年,半生都与竹编结缘,用悠悠情怀坚守着手艺传承。他,便是邵立新。

“我家往上数四代都是做竹编的,邵氏竹编有着百余年的历史。”邵立新说,“竹编技艺是祖辈留给我最宝贵的财富,在耳濡目染之下,我自然而然地走上了竹编的道路。”

竹编,是邵立新骨子里的热爱。他通过拜师学艺和家传技术,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学习,掌握了多门编织技能,尤其擅长制作竹编的农用器具、生活用品、凉席等。

竹编是一门艰苦的纯手工活,工艺十分复杂。“要先经过选竹、破竹、刮青、抛光等十几道工序,最后只留取第一层青篾,再将其用高温水煮一小时,这样才能得到编织的篾丝。”邵立新介绍,“根据产品制作需要,部分篾丝还要用矿物染料进行染色,这样编织出来的作品色彩丰富,观赏性更佳。”篾丝准备好后,便是编织了。一压一挑,细如发丝的篾条在邵立新的指尖横纵交织,一件器具、一幅字画便完成了。

“人物作品要做的很精细,双眼皮、头发丝还有人物神态等,编织过程中有一点偏差都不行。”邵立新指着他的几幅人物作品介绍道。

这些年,邵立新不断挑战自我,持续创新、摸索,改进提升自己的技艺,自行设计创作了多幅竹编作品,集实用、艺术、欣赏于一体,编织纹理多达上百种。其作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竹篮、竹席这样的生活用品,另一类便是百家姓长卷、十二生肖图长卷等字画作品。邵立新的字画作品采用的是经纬叠加的方式,因而厚度也仅仅是A4纸厚度的一半,往往只有几两重,称得上薄如蝉翼,不得不让人惊叹他手艺精湛。

由于字画作品的制作难度较大,往往需要耗费大量心力,邵立新有时一坐便是一整天。“竹编让我的精神得到了升华,让我能不断去创新和发展,创造出更多更精美的作品。”邵立新说,“我最高兴的就是能把竹编技艺通过我的作品,宣传出去。”

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举办期间,由邵立新编制的亚运吉祥物“三小只”竹编作品十分亮眼,通过推介,“三小只”不仅走进了区政府、区文化馆,也在各类活动、文化节中展出。在这些竹编作品中,既见传统技艺,又现亚运及金华元素,很好地展现了金华风采。

得益于区委区政府对乡村人才的重视,邵立新的竹编作品有了更多展示平台,也让更多人了解竹编、学习竹编、爱上竹编。

在邵立新的坚守下,“金东竹编”于2018年入选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还在赤松镇上钱村开办“邵氏竹编”工艺品工作室和“邵氏竹编”非遗体验展示馆。展出的邵立新近年来创作的竹编字画和器皿,每一件都倾注了他的心血。

去年,邵立新入选为手工艺人才类省级乡村工匠名师。乡村人才的不断涌现离不开不断厚植的政策沃土。近年来,我区多措并举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作,并通过交流、合作、共享、服务、支持、发展等多种方式,全力打造统一资源平台。

“竹编这种古老技艺失传了也很可惜,我希望可以把文化传承下去。”在时光的洪流中,邵立新用他的技艺坚守着自己的匠心,编的是篾条,也是人生。技艺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亡,而竹编这门古老技艺,也期待着更多人来守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