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1月02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讲述

体育街游泳巷,你还记得它们吗?

记者 杨霄 文/摄

在市区人民广场附近的楼宇中“藏”着两条与体育相关的巷子,一条叫体育街,一条叫游泳巷,这两条路交会处是新华街游泳池。这里有着许多老金华人的城市记忆。如今,这两条街道依然保存着最初的风貌,1963年建成的新华街游泳池,已经转型升级为社区多功能体育场。

上午9点多钟,来到游泳巷附近的小林发屋,推开一米宽的玻璃门,里面座无虚席。一名顾客端坐在椅子上,店主林师傅正利索地调制好染发膏,准备给她染发。其他4名客人则坐在一旁的长椅上一边等待,一边聊家长里短。

林师傅年轻时是青年理发馆的理发师,她在这里开店已有些年头。来这美发的大多已经上了年纪,或是住在附近的街坊,或是住在别处特地赶来找林师傅理发的多年老客。我的到来,让大家的脸上多了几分警觉。但是当聊到游泳巷以及旁边的新华街游泳池,大家似乎热情高涨了一些,互相说着自己和这里的一些关联。

年少时光离他们有些遥远,所以问到具体时间,他们一致说:“这么多年了,哪里还记得哦。”但这些珍贵的回忆又仿佛就在昨日。李阿姨回忆:“我弟弟1964年出生,倒回去计算一下,这个游泳池大概是1963年建的,如今我弟弟都60岁了,这个泳池和我弟弟差不多年纪。”

“你们到这个泳池游泳过吗?”

“可过个嘞(金华方言:去过的)。”大家异口同声。

“那时候我正在读小学,大家都到这里游泳。”坐在一旁的徐大伯说,“南边是人民广场,北边是游泳池,中间是体育街。”以前暑假,大家会带着门板或是轮胎跑到婺江里游泳,有时会花3分钱来新华街游泳池过把瘾,当时到泳池游泳,还要随身携带健康证。

在大家印象里,泳池的大小没有太多变化,改造升级之后,池水没以前深了,更适合低年龄段的孩子前来参加游泳培训。体育街以前叫体育路,不是很宽,像弄堂一样。附近有兰溪门布厂、城郊公社……再后来,路宽了,边上建了市人民医院、兰溪门菜市场。

位于体育街36号、56号,有两幢造型特别的7层楼,这里是原金华布厂宿舍,外墙粉刷一新,楼道干净整洁。走楼梯到5楼,遇到住在这里的一位老住户,她头发花白,正在忙着整理家务,和我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了一会。她20多岁到布厂上班:“那时候布厂有1000多人,这个宿舍是1983年或者1984年造的。”如今,楼里大部分都是租住户,还有小部分由原布厂的老职工居住着。

翻阅金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写的、2017年印刷出版的《金华市志》,上面有段文字这样写道:体育路贯穿广场南北,两旁建有时春亭茶室及广场小花圃。上世纪90年代初,时春亭茶室改建成四层楼老干部活动中心。广场小花圃一部分建成建设银行,剩余部分建成花鸟市场。

我从地名专家沈新宇那儿了解到一些资料:根据“金华市第二次地名普查地名登记表”,体育街从人民广场起至游泳巷止,其间有市区最早对外开放的游泳池及体育活动和比赛场所,故而得名。全长700米,宽6米,始称体育路,1998年改称体育街。

2010年,由《金华市婺城区志》编纂委员会编写的《金华市婺城区志》中记录着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历程。2005年,婺城区境内体育场地总数为401个,其中标准场地222个,18种类型,拥有500人以上的体育馆11个。

上世纪80年代,一些体育活动项目如台球、溜冰、棋牌等,与电子游戏、歌舞娱乐在市区同步亮相。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新的体育消费观念显现,涉及健身、健美类的娱乐型体育运动迅速流行,氧街舞、搏击、瑜伽、器械类健身俱乐部纷纷亮相,包括网球、保龄球等健身娱乐产业也应运而生。上世纪80年代,市区仅有新华街游泳池对外开放。进入21世纪,婺城区已有17家游泳池,2004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实施后,根据当时金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婺城区有各类体育产业经营单位628家,其中台球室70家,保龄球馆3家,健身中心21家,棋牌室539家。

金华群众体育活动历史悠久,体育事业发展迅速,人民广场、金华体育中心、体育街、游泳巷……都见证着一个个重要的历史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金华城市在不断变化,体育场馆在变大变专业,体育事业也在变大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