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地安居前吴村
朱耀照
在浦江县前吴村,第一眼看到的是村前通济湖那一汪明镜似的水。在这透明的水面上,还飘荡着几只独木舟。
前吴村位于通济湖北岸。白墙黑瓦,村居高低错落,村中道路纵横有序。近湖处,栈道、景观台与农家庭院融成一体,成为通济湖亮丽的花边。
这是一个文化名村,名人辈出。前有元代名臣脱脱的启蒙老师吴直方、明朝第一文臣宋濂的老师吴莱,今有知名画家吴茀之、吴山明。村东为吴莱公园,随处可见吴莱等名人诗刻;村西为吴茀之公园,中央一尊铜像昂然挺立,手拿书卷,双眼凝望着家乡的山水,每每见到都会想起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在村中行走,感受最深的是村民幸福生活的图景。
树荫之下,几个村民在兜售土特产。他们热情好客,商品种类也五花八门。水枪、沙锹、塑料刀等玩具应是从外地批发来的。而大小不一的鱼干,则是本地土特产。烘糕现烘现卖,一只铁锅装满炭火,上放一铁丝圆筛子。上面摊着蒸熟的米粉糕或番薯糕切成的薄片。薄片遇热就弯起来。翻几下,烤到两面黄了,便是成品。一袋20元,生意很红火。
一幢楼前是一个雅致的花园。绿树葱茏,鲜花出墙。园门上有一匾,上书“广明小筑”。两旁一副对联,为“欲筑高垣嫌碍月,喜留余地为培土”。草书强劲有力,为吴山明所题。不远处,又有另一副“一碧湖山收眼底,四时翠黛入画中”。半草半楷,也别有一番风味。而在另一家门首,上有“福地安居”的横批,两边为“不贪都市繁华地,偏爱山乡清静居”对联。虽没有见到这里的主人,可以想象他们的生活神清气爽。
一时冒失拐进一户人家。夫妻俩却是意外的热情。他家三层楼,地面和墙壁都贴着釉面砖。现代化的布局和摆设,使整个房子显得时尚。一问才知,夫妻俩在超市上班,两人月工资加起来7000多元。
让人惊讶的是,桌子上放着一张大开白纸,上面写着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字迹端正有美感,以为是哪个书法家写的,一问,是男主人写的。
男主人60多岁,小学毕业,做过木工,搞过装修。他说,以前在学校里,老师要求好好写字,总胡写一气。想不到年纪大了反而热衷练字。这几年,一有空就练。
“现在,感到进步了很多。春节时在单位给人写春联,也不会给家乡抹黑了。”他笑起来,自信、满足、幸福。
夕阳西下,站在前吴村一个观景台上,看通济湖,看湖中小岛,看对面的四全山,更想起在湖底静静躺卧的原前吴村……
原前吴村,建于唐朝乾宁年间,环境优美。背靠高耸的四全山;门前平畈千顷,土地肥沃;中间浦阳江蜿蜒东流,宛如一围玉带。人烟稠密,建筑整齐。
1959年,这里建造通济桥水库。这个历史悠久的村子正处于库底。村民们坚决服从政府安排,拖儿带女,陆续离开朝夕相处的故土,大部分散落到全县44个行政村、4个浦阳镇行政街;还有一部分人迁居在村子以北约500米外的广明山高坡上,日夜守望着碧波之下的故乡。他们依山势而建造的村庄,保留了前吴村名,延续着原前吴村的底蕴。
这些年来,他们用辛勤的双手建设美丽家园,创造了比原前吴村更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初建的“一穷二白”村子,如今获得美丽宜居浙江样板村、浙江省慢生活休闲旅游示范村、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浙江省文明村等殊荣。而库容5800万立方米、水域面积5平方公里的通济桥水库也成了碧波荡漾的通济湖。除原先的灌溉、渔业外,不但跟村子连体成为旅游胜地,还是本县蓄水量最大的饮用水源,惠及本县和义乌等地人民。
只有更好地建设,才不辜负前人的奋斗;只有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才不辜负前人当年作出的牺牲。从这个角度看,原前吴村人曾做出的牺牲,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补偿。
(图片由浦江县前吴乡政府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