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山,日子过得更甜更幸福
应佳丽
从武义县城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新宅镇一处山脚下。跟随村民邱绍雨的脚步,听着一路泉水“叮咚”,再走半个多小时山路,终于到达古村落上潘村。
“这就是我小时候住的房子,那时候一大家几十口人住一起,很热闹,也充满了人情味。”这幢土坯房承载着邱绍雨的童年回忆。在他的记忆里,这个村子邻里和谐、民风淳朴。
尽管如此,这里的人依旧避免不了来自大山深处的“灵魂拷问”。“小孩上初中要走20多里路,以孩子的脚力,吃完午饭出家门,到学校就天黑了。”“山里物资匮乏,买酱油都得跑到三坑口村,买化肥就更远了,至少要走25里路。”“因为村庄偏僻又没有车,老人小孩突发疾病常常得不到及时救治。”“村里不少‘姻缘’也因大山的阻隔,没能修成正果。”
“我爱人是外地的,当年把她带回村之前,我已经给她‘打预防针’,但是她真正来到这里时,还是蒙了。”邱绍雨感慨当年村里的小伙子找个对象真不容易。
如何改变?就在全村人一筹莫展的时候,下山脱贫的风吹到了上潘村。
“我十八岁就外出赚钱了,在外面也了解过一些下山脱贫的政策,觉得这应该是一个能够彻底改变我们山区贫困面貌的好办法。”邱绍雨说,当时村民看到了曙光,非常支持下山脱贫工作,“300年前,我们的祖先扎根这里,现在,我们要去新的地方创造一个更加辉煌的300年。”
上潘村人是乐观的。1999年,在新房还没着落的情况下,他们随身带着锅碗瓢盆,在泉溪的新村附近租房,一边打工挣钱一边盖新房。跨过千禧年,一幢幢崭新的住宅拔地而起,新村初见雏形。接下来的五六年,从上潘老村到上潘新村的路上,一直都有村民搬家的身影。到2006年,大部分村民在新村安定下来。每户三层半高的楼房,四通八达的宽敞水泥路,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上潘村翻开了历史新篇章。
从前的上潘村,家家户户种地自给自足,采点茶叶卖,农忙时很辛苦,农闲时没收入。如今的上潘新村,半数以上人家顺带做来料加工,一年到头足不出户就有收入,生活实实在在地改善了。
邱绍雨从事装修行业,儿子在义乌从事室内设计工作,一家人的生活充足有保障。“现在我们村基本上每户人家都有车,有二十几户在武义城里买了房,在宁波、金华、杭州等地有房子的也不少。”在邱绍雨看来,下山脱贫带给村民的不仅仅是生活条件的改善,更多的是观念上的转变,让大家有机会看得更远。
“我们虽然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但我们也做好了准备,未来可以让我们的后辈以这里为起点,再一次出发,走向更远的地方。”这是邱绍雨的愿望,相信也是所有上潘新村人的憧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