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人文

金华铁岭头留下几多追忆

1960年夏家丞画的《读画楼图》

金华铁岭头平面图 据徐裕国回忆 童俊/绘

赵依群

金华市区铁岭头和醋坊岭是金华古城标志性地名,是老金华人耳熟能详的老地名。在清朝光绪年间《金华县志》和现代金华市志里,对金华铁岭头都有记载。

随着时代发展,城市日新月异,一些老建筑和地名消失。原先中山路铁岭头居委会办公地址,现已改名成为西市街社区。铁岭头早已不再是众所周知的地名,如果不是因为黄宾虹,如果黄宾虹不是出生在铁岭头,金华铁岭头或许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里。

先说铁岭头

金华古城建立在坡地上。在清代,金华城方圆也就1.5平方公里左右,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1000米。东城墙在东市街以东;南城墙在中山路以南,婺江东路以北;西城墙就在新华街上;北城墙在人民东路以南。老城里有两个岭,一个醋坊岭,一个铁岭头。依托这两个主要小山包,筑就金华古城。到清朝末期才逐步延伸外扩,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向婺江南岸进发。

说到铁岭头,不得不说黄宾虹,因为黄宾虹出生在铁岭头。那么,黄宾虹是怎样自述的呢?

1985年由裘柱常编辑的《黄宾虹传记年谱合编》记载:一八六五年,清同治四年,乙丑,一月二十七日,即农历乙丑年元月,先生生于浙江金华。

1990年,黄宾虹的女婿赵志钧先生编著的《黄宾虹年谱》中有黄宾虹的自撰年谱:“余降生于同治四年,岁次乙丑,正月子时……是年太平军南京失守,江南各处人民入都市,我家迁移县城之西铁岭头……即余降生之地。”

金华有关铁岭头的记载,在光绪《金华县志》十六卷中有六处记录。其一,在地段一栏中标注有铁岭头三个字;其二,在街巷一栏中有:南街(今中山路)自天长巷迤西迳清波门县学前至铁岭头;其三,在街巷一栏后街记载中则有三处,一曰:自莲花井至西岳宫(今西华寺对面)南。二曰:自西岳宫南至铁岭头,街西属西六隅。三曰:自西岳宫南至铁岭头,街东属西五隅;其四,在街巷一栏水巷中记载:水巷即水门直街,北通铁岭头。

此外,光绪《金华县志》中,对西市街记载曰:自县前南至通远古门。也就是说,铁岭头在西市街与中山路交叉口以东。

南街(后为中山路)自天长巷迤西至铁岭头;后街自西岳宫至铁岭头;水门直街,北通铁岭头。而西市街口往南是通远门,四个方位汇聚点就是铁岭头。由此可以确定,铁岭头就是今天的后街和中山路交叉口路段最高点的地段。光绪《金华县志》明确记载,铁岭头是地段,是一片区域,而非一个地点。

再说读画楼

读画楼是一栋两层民居,原中山路100号,距离铁岭头最高点50米左右。读画楼的主人是画家汪达川(1896—1962年,安徽歙县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其祖上与黄宾虹家为世交。1996年黄宾虹邮票发行,推动了黄宾虹在金华轶事的挖掘与研究。

笔者曾在1996年1月28日的《金华日报》上发表《寻觅读画楼》一文,引起众多黄宾虹研究学者的关注。上海书画出版社的王中秀先生也专门来金华考证。笔者曾陪同王中秀先生先到出生地读画楼拆除点,再到罗店探访黄宾虹童年跟随李国棠、李国柽两兄弟学画的憩园,然后到澧浦里郑村寻访黄宾虹二妹创办的私立乃耐初级小学,祭拜了黄乃耐和其奶奶潘氏的墓地。王中秀先生在铁岭头读画楼故地驻足许久。

2005年,王中秀先生在其《黄宾虹年谱》中,将读画楼作为黄宾虹出生地编入年谱。当年金华有多位学者曾写文章或采访曾经与读画楼有交集的人。其中有一位是浙江师范大学的汪根年先生,曾接受金华日报社记者张华钢采访,提供了一张1961年汪根年一家在读画楼前的全家福。汪根年告诉张华钢,他家从1945年起就居住在读画楼,他本人后来到上海工作,1961年春节,他带着3岁的女儿回金华,正月初一在读画楼前用自家老式德国产相机拍下一张全家福。汪根年回忆说,读画楼三个字是20世纪40年代末汪达川亲笔写的,读画楼乃汪达川的斋名。汪达川是黄宾虹的后辈,因而黄宾虹诞生时,这栋小楼不可能称读画楼。张华钢先生为此专门写了《也忆读画楼》发表在《金华晚报》上。“岁月悠悠。虽然这仅仅是一张读画楼门前的照片,但它毕竟是一代国画大师黄宾虹的诞生地最客观、直接的写照,显得弥足珍贵。”张华钢如是说。

还有一位浙江师范大学的老师王义淼先生,1996年6月30日在《金华日报》发表过一篇《读画楼照片回金华附记》。这张读画楼照片是寿崇德先生于1964年请金华照相馆拍摄的,他将照片分别给安徽歙县黄宾虹故居和好友王伯敏先生收藏。笔者的《寻觅读画楼》在《金华日报》刊发后,寿崇德发现自己保管的读画楼照片遗失了,于是专程到安徽歙县黄宾虹故居翻拍回来,王义淼先生的文章详细记载了这一过程。王义淼先生写道:“一代大家黄宾虹先生诞生地读画楼不同于一般民居,这张读画楼照片也不同于随随便便可以得来的一般照片。特之为记。”

1996年6月30日同一天,寿崇德先生的《我与读画楼》一文也刊发在《金华日报》上。他回忆当年在金华师范学校当美术老师,“曾经多次到汪达川的读画楼切磋画艺。汪达川还出示宾老1953年寄赠的横幅画论长文和信,书法极苍劲,还有一幅册页水墨山水,画西湖景色,用笔老辣,用墨层层深厚,淋漓生动,确是晚年佳作”。寿崇德先生详细描述了汪达川先生去世后,他请金华照相馆拍摄读画楼,以及将读画楼照片寄往多地而自己手中反倒没有保存的过程。他说:“汪达川先生住的读画楼,在金华中山路铁岭头,是宾老1865年诞生处,我怀有特殊的感情,早就想为它留个影作纪念。”

还有当年曾经在读画楼居住过的许福寿先生,专门画了张读画楼草图,提供给金华黄宾虹艺术馆,用于恢复和重建读画楼。

可以说,当年的读画楼牵动着众多金华人的心,也在国内画坛上留下了书情画意。

留下几多追忆

黄宾虹对自己的出生地提及或留下的笔墨不多,只有七个字:县城之西铁岭头。对其二弟出生的地点,记录得则比较明确。他在自撰年谱中写道:丙寅(1866年),二弟生。迁居邑城玉泉庵后兴让坊,庵邻莲花井。

1978年读画楼拆除,黄宾虹的出生地从此无迹可寻,留下诸多遗憾。1987年黄宾虹女婿赵志钧先生曾专程来金华,走访了里郑村的万罗山祖茔和私立乃耐小学校,又到铁岭头,再登八咏楼。回到杭州后,赵志钧先生撰写了长篇记叙文《青山不改 业绩常存——记黄宾虹在金华遗族》,在第三章“铁岭头与八咏楼”开头写道:“在金华城内,我们首先去寻找铁岭头,想瞻仰122年前宾翁诞生地,据宾翁所记,铁岭头原在城西。现在由于城市发展,已变为城中,在繁华的中正街上(注:应为中山路),有一段仍然叫铁岭头,还有以铁岭头为名的派出所和居民委员会。可以想见,这里原是一个重要的街道。然而,旧迹现已无法寻访。”长长的一段话,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遗憾。

笔者曾两次到杭州西湖边庆春路上的赵志钧家拜访,第一次是李挺宜先生陪同前往的。李挺宜的爷爷李灼先是黄宾虹当年在罗店憩园学画时的老师,他也住在庆春路,和赵志钧先生家相距仅100多米。在谈及读画楼拆除时,两位老者深感痛心。

2008年,澳大利亚学者罗清奇在杭州中国美院进修期间,和时任浙江省博物馆保管部主任、研究员查永玲一道专程来金华。笔者陪同走访罗店憩园,探访里郑村乃耐小学。途经中山路铁岭头,想瞻仰黄宾虹出生地,也是遗憾而归。

日前,终于有了好消息。4月17日,婺城区委宣传部组织召集杭州和金华的黄宾虹研究者,开展黄宾虹出生地、学习处论证,并计划在铁岭头设置标志性建筑物,供研究学者和游人纪念追忆黄宾虹。期待不久的将来,这一计划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