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9版:磐安新闻

磐安GAP示范区建设助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 陈冰冰 磐安融媒记者 潘辉

这两天,虽已过浙贝母采收加工旺季,但磐安县冷水镇潘潭村药农卢宾脸上仍然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与去年相比,今年他家20多亩浙贝母实现增收10%以上。“受雨水影响,今年浙贝母产量有所减少,但价格提升了,根本原因在于浙贝母品质提高了。”卢宾将增收归功于浙贝母GAP基地建设,通过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确保产品质量。

中药材产业是磐安历史最久、基础最实的传统特色产业。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近8万亩,种植户4.8万户,从业人员6.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作为全省“一县一策”迭代试点县,近年来,磐安县相关部门按照“六统一+溯源”的原则,紧盯磐安县道地药材全域GAP标准基地建设,制定实施方案与配套政策,重塑地产药材质量监管流程,打造GAP人才服务体系,树立优质优价样板标杆,促进磐安等浙产道地药材主产区药农整体增收,推动浙产道地中药材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2023年,在县政府牵头下,浙江浙农农业技术研究有限公司、磐安县供销社、磐安县供富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共同组建浙农中药科技(磐安)有限公司,打造浙江省首个符合“新版GAP规范”要求的浙贝母GAP示范基地。

“基地面积近1200亩,由核心示范区与周边零散区块构成,采用‘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民’模式运营管理。”浙农中药科技(磐安)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守富介绍,磐安浙贝母GAP示范基地建设以新版GAP“六统一+溯源”为核心,规范中药材生产、加工、贮藏、销售全过程,同时联合专业机构搭建浙贝母GAP标准技术体系,实现全流程标准化管理,提升药农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通过统一供应种子、种苗、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统一采收、加工、储存的技术手段,实现药材生产全流程质量风险管控,确保中药材质量安全和有效性。通过数字化管理手段,实现中药材生产全流程数字化监控和溯源。

不久前,磐安县浙贝母中药材GAP示范基地全面开挖,这是磐安首轮全流程按照国家药监局GAP“六统一”标准种植采收的浙贝母,经抽检对比,GAP基地种植的浙贝母有效成分含量比非GAP基地提升25%。

一颗小贝母撬动产值14亿元。对众多中药材从业人员来说,“好药材卖出好价格”是他们最大的期盼。“中药材GAP直指优质优价,更加强调对中药材的质量管控和追溯。”县中药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党组成员、中药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盼介绍,通过对农事操作进行规范,使浙贝母用肥减少20%,用药减少60%,在减少农资投入的同时,中药材有效成分含量提升15.6%,亩均收益1.8万元以上、同比增长37%,磐安浙贝母单品产值更是首次突破10亿元,达到14亿元。

从浙贝母到浙白术、浙玄参、浙前胡,磐安锚定全域GAP建设,更大规模的谋划正在万亩药田上演。去年8月,磐安县印发《磐安县道地药材全域GAP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开展全域道地GAP示范区建设,推动全县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提升道地中药材质量。该《方案》提出,到2027年,磐安GAP示范区规模突破6万亩,基本形成覆盖“全域+全大宗品种”的GAP示范区分布体系,基本建成“全国精品道地药材生产示范地”。

“目前,我们已经摸索走过GAP示范区建设第一阶段,全县共建成GAP示范基地1609亩。”磐安县中药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张红林介绍,接下来,磐安县将总结试点经验,引导社会侧力量、集聚市场侧资源,向更多品种、更多乡镇推广GAP种植模式,力争2025年实现“磐五味”品种全覆盖,确保2027年县域连片种植基地全部实现GAP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