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5版:民生

别让算法沦为“算计”

让消费者远离“大数据杀熟”

记者 董金姣

“太离谱了,每次查看价格都不一样,看的次数越多,价格越高。”近日,陈女士说起自己去外地旅游预订酒店时,发现使用同一手机多次搜索,价格每次都不一样,搜索次数越多价格越高,以致她慌忙把酒店定了下来。另外她还发现,用不同手机在同一平台搜索同一家酒店,相同房型价格也不一样。这让她怀疑自己遭遇了所谓的“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杀熟”是一个近年来随着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发展兴起的概念,指的是企业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的历史购买记录、浏览习惯、个人信息等数据,建立用户画像,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对新老用户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也就是说,在平台内存在“杀熟”机制的情况下,老用户因黏性较高,可能会被收取更高的价格,新用户则可能享受到更多优惠。

陈女士告诉记者,当时已很晚,他们一家三口着急找地方住宿,就在手机软件上搜索附近酒店。她和丈夫分别使用各自手机查看同一家酒店,报价竟相差80元。房型升级的同时,两部手机上显示的价差也在拉大,最贵的行政尊享套房,相差了100多元。

有业内人士总结,“大数据杀熟”的表现形式,包括同一时间不同用户购买相同商品或服务存在的价格差异、多次浏览后价格自动上涨、不同用户享有的打折优惠形式各异、对老用户隐藏或不送优惠券、根据用户特点提供特定商品或服务等。

记者了解到,针对“大数据杀熟”,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首次对差异化定价进行规范。该《条例》第九条第二款规定,经营者不得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同一商品或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的价格或者收费标准。

可喜的是,这种“大数据杀熟”事件正在被商家摒弃。记者搜索发现,陈女士当初遭遇的“坑”,如今已被填上了。现在那家酒店房型的价格,并没有随着更换手机账户或增加浏览次数而发生变化。

业内人士指出,“童叟无欺、真不二价”不但是传统的商业道德,也是现代市场的交易底线。要治理“大数据杀熟”现象,除了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加大执法力度外,企业的守法合规和诚信自律也十分关键。而消费者可多比较不同平台的价格,同时在上网时尽量清除上网痕迹,不让平台肆意搜集个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