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人记忆里的“甜酒酿爷爷”“甜酒酿奶奶”回来了
记者 杨霄 文/摄
“卖——甜酒酿——”
夏日来临,金华街头巷尾又出现了熟悉的声音,那个儿时走街串巷的“甜酒酿爷爷”回来了。他骑着电动自行车,胸前围着一块白色围裙,头戴话筒,腰间别着便携式移动扩音器,走街串巷销售他亲手制作的甜酒酿。
“甜酒酿爷爷”这个称呼,是网友们给他起的。不少人将他的照片或视频发在网上,勾起了许多金华人的共同回忆。
网友小威:甜酒酿爷爷回来了。之前一直听不到,隐隐有些担心,怕他年纪大了吃不消。没想到今天忽然听到熟悉的声音。哈哈哈,夏天还是童年的那个夏天,开心。
无敌美少女:小时候住在莲花井附近,大爷经常骑着自行车转悠,一晃我都37岁了,大爷身体还是棒棒的。
璐璐:好怀念啊,以前我们都是自家的搪瓷缸子拿出来接的。
安妮可爱:从小听他声音长大,以前坐在窗边写作业,楼下就传来他叫卖的声音。
咕噜咕噜:爷爷把甜酒酿装在一个个搪瓷碗里,六碗一层,放置在电动自行车的左右两侧木箱里,有人买就直接倒入塑料袋。
沈小花:从穿开裆裤时就开始听的声音。
老人姓陈,今年77岁,绍兴人,41年前和妻子秦女士来到金华谋生,将他爷爷制作甜酒酿的手艺传承了下来,之后就以销售甜酒酿为生。“我们以前去过很多城市,最后选择在金华落脚,金华人很友好,居住的环境很安全。”妻子负责在菜市场售卖,老陈则负责走街串巷兜售。生活在婺州古城、四牌楼一带的市民,基本上都吃过老陈的甜酒酿。
金华人喜欢在夏天吃冰镇的甜酒酿,冰冰凉凉、甜甜糯糯,还带有一丝丝酒香。冬天则偏好在热气腾腾的酒酿里打个鸡蛋,口感温热微甜。
老陈做的甜酒酿是不少老金华人难忘的童年味道。小时候,只要听到老陈那独有的吆喝声,我就急吼吼地拉着母亲的手往门外走,嘴里不停地念叨:“我要吃甜酒酿,我要吃甜酒酿。”母亲自然是拗不过我的,随手从厨房里取一只碗。那时,老陈骑着自行车,车后座架着两只木箱,一打开箱子,浓郁的酒酿香扑鼻而来,一只只搪瓷碗里装着甜酒酿。付完钱,老陈将搪瓷碗的甜酒酿装到母亲带去的碗中。我会趁母亲不备,偷偷喝一口:“哇,好甜。”淘气时会假装喝醉一般,摇摇晃晃傻笑着“发酒疯”。
老陈年轻时,一年四季骑着一辆自行车穿梭在金华市区江南、江北的大街小巷售卖甜酒酿。“现在就晚上出去卖一下,太辛苦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老陈将自行车置换成电动自行车,销售的范围只在金华江北,4月份开始一直到11月底结束。
“买到的人,都会说‘今天运气好,碰到爷爷了’。”老陈的妻子笑着说,“如果想吃爷爷的甜酒酿,你得在这几个地点候着,有时候挺难凑的。这几天都下雨,不下雨的话,他晚上都会去。”老陈的妻子曾经在东市街菜市场、旌孝街菜市场、华丰市场、上浮桥菜市场等销售甜酒酿,五年前搬到驿头菜市场。每天早上六点半出摊,主营甜酒酿。要想到那买甜酒酿,可得趁早。这点我深有体会,第一回我选择下午2点去,扑了个空,附近的摊主告知:“下次早上来,记得早一点。”第二回前往,选择了早上7点。她家的摊位相对隐蔽,如果第一次去,不太会注意到。“一般都是认我这个人,我站在这里,老客看到就会走过来。”
和别人的摊位不一样,他们的摊位上只放着5只土陶坛子,打开盖子,就能看到白扑扑的米粒浸在清澈的汤汁里,中间还有个小凹陷,甜香扑鼻。
“来个5元的。”
“称个8元。”
“老板娘,10元的。”
采访期间,虽然没有排长队的现象,过来购买甜酒酿的人没断过,基本上都是住在周边的街坊邻居。生意好的时候,到中午就卖得差不多了。“老板娘,甜酒酿的汤多给点,特别好喝。”一位大叔笑着说。
“甜酒酿爷爷呢?”采访当天,没有见到老陈。
“这个时候,他在家休息,晚上走街串巷,挺辛苦的。”据老陈的妻子介绍,老陈从两个月前开始走街串巷吆喝售卖甜酒酿。晚上7点多钟出发,途经驿头菜市场附近的夜市、婺州古城、四牌楼夜市,直到深夜11点多返回家中,老陈都会掐准时间,在固定的地点出现。“他身体挺好的,车后座的木箱子,每年都换,都是他自己动手做的。”
虽然儿女早就劝老两口停下这档子生意,不过他们还是有点不舍得。“年纪大了能做一点是一点,以前报纸、电视都报道过他。”老陈妻子从放现金的木盒子里找出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写着一名记者的手机号码。
“甜酒酿爷爷”和“甜酒酿奶奶”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传承着这份传统的手艺和文化。他们的身影早已成为金华城的一道风景,也成了金华人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