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2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人文

445年前的“兰溪经验”

——明代万历年间鱼鳞图册编攒肇始于兰溪

明万历年汤溪县鱼鳞图册

蔡予新

中国古代土地管理方法鱼鳞图册始于南宋,肇始地是兰溪,这个“第一”兰溪可以妥妥地攥在手中,毫无违和感。清康熙《金华府志》卷之六记载南宋绍定初年(1228—1233)兰溪县丈量田亩面积,把全县10个乡的土地数据统计起来,编攒鱼鳞图册,刻在石碑上面。清《光绪兰溪县志》卷二土田条也有相同的记录。清康熙《金华府志》记载明洪武十九年(1386),朝廷派遣官员丈量田亩土地,并编攒鱼鳞图册,但清《光绪兰溪县志》上没有这条记录。

明万历六年(1578),朝廷内阁首辅张居正(1525—1582)为了解决全国性的财政危机,着手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万历八年(1580),经万历皇帝批准,朝廷布置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清丈措施。清丈工作由各省布政使司及府、州、县负责,凡是庄田、民田、职田、荡地、牧地全部进行清丈,严查隐占之土地和漏税之田产。具体到每一个县,清丈事务由知县主持。万历九年(1581),基本完成土地的重新丈量和登记造册。据有关资料,清丈后全国土地面积共有7013976顷(一顷为100亩),比弘治年间(1488—1505)增加近300万顷,各县陆续编攒新版鱼鳞图册。继洪武年间(1368—1398)编攒鱼鳞图册,200年之后的万历年间,全国范围内第二次编攒鱼鳞图册。

令人惊奇的是,清康熙《金华府志》记载一段不起眼史料,爆出一条闻所未闻的“兰溪经验”:明万历六年,兰溪县紫岩乡的龚、周、王三姓民众以自身承担太多的不合理税负为由,逐级上告,要求清丈全县的土地面积,重新公平分摊税赋负担。紫岩乡位于兰溪的东南面,大致在今天的灵洞乡、城南街道的范围内。紫岩乡民的诉求得到朝廷都察院徐长官的批准,清丈工作由金华府同知徐廷龙、兰溪县知县张新负责。张新,字元鼎,直隶镇海人,进士出身,万历五年(1577)担任兰溪知县。接到朝廷指示,徐廷龙、张新制定清丈办法,组织全县各乡的“乡正”(类似现在的乡村干部)等人,逐坵逐田,丈量土地面积。县里统一汇总各乡的土地丈量数据,然后按照全县的税赋定额,以实际田亩数为依据分摊农民的负担。

兰溪县率先丈量土地清理赋税的举措,虽与张居正主导的“一条鞭法”同一年份,但兰溪县丈量土地工作走在全国统一行动之前。可以这样说,作为一个试点,兰溪县丈量土地工作经验汇报给朝廷后,给了张居正一个启示,促使他下决心在全国范围推行“兰溪经验”。

这一条宝贵“兰溪经验”,在历代兰溪旧方志中语焉不详,清《光绪兰溪县志》卷二土田仅说万历六年,丈量额总官僧民田地山塘。没说是紫岩乡民请求的,还是张居正指令的,模棱两可。

张居正主导的全国性清丈土地编攒鱼鳞图册,虽在本地的旧方志上没有详述,但在本地文人的笔下,还是留下一些记忆。明末兰溪人江伯容(1580—?)在他的《青萝馆集》中说,万历八年(1580),兰溪知县喻均奉令编攒全县的鱼鳞图册,江家有田亩数顷,需要丈量陈报。江浙(1553—1586)(江伯容之父)担心父亲江择年老体衰,行动不便,便代替父亲的职责去实地勘查丈量。他经手的书写、计算等工作,均做得井井有条,数据准确,丝毫不差。

喻均,字邦相,江西新建人,万历七年(1579)接替张新担任兰溪知县。张居正的诸多改革措施在兰溪的执行和落实,旧方志仅用“奉行条鞭法”五字一笔带过,别无赘言。445年前的“兰溪经验”在鱼鳞图册编攒史上,又为兰溪拿下第二个“第一”,这个“第一”一直埋没在历史尘埃里,今天吹尽黄沙始见金,得来不易。

如今还能见到445年前的鱼鳞图册实物吗?答案是肯定的。我翻阅过一册兰溪“隔壁邻居”汤溪县的明代鱼鳞图册,它的全称是“浙江省金华府汤溪县鱼鳞图册”,开本很大,白棉纸印刷,每页的骑缝处都盖有红色官印。现选择四户,稍作解读:

一、业主:陶信伍,系五都五图四甲。实积:437步1分9厘5毫,折兰田:1亩8分2厘1毫4忽。原办:田1亩9分3厘9毫。汤溪县的五都,在今天的婺城区罗埠镇一带,原是兰溪县辖地,明成化年间,划给新设立的汤溪县。实积指实际丈量的土地面积,明代以240步(面积)折合为1亩。兰田(地)指兰溪划给汤溪的田亩,系优质土地。原办指该户(业主)原来承担赋税的数据。可以看出,通过丈量,该户的实际土地面积减少了,相应的赋税负担也减轻。

二、业主:陶仁义,系五都五图三甲。实积:685步7分6厘2毫5丝,折兰田:2亩8分5厘7毫3丝4忽。原办:田3亩4厘2毫5丝。通过丈量,该户的实际土地面积减少了,相应的赋税负担也减轻。

三、业主:范孟朱,系五都五图五甲。实积:332步6分8厘8毫,折兰地:1亩3分8厘6毫2丝。原办:地5分4厘6丝2忽。兰地与兰田属性一样,通过丈量,该户的实际土地面积增加了,相应的赋税负担也增加。

四、业主:范礼仲,系五都三图七甲。实积:126步2分2厘5毫,折兰地:5分2厘6毫。原办:地2分5毫1丝4忽。通过丈量,该户的实际土地面积增加了,相应的赋税负担也增加。

上述四户数据所反映的土地动态变化信息是非常有限的,只是管中窥豹,挂一漏万。通过丈量,每家每户拥有的土地(仅指面积数据上)增减不一,承担的赋税负担也是高高低低,上上下下。几家欢乐几家愁,每一次社会变革,有受益者,也有受损者,自古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