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4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乡村振兴

表里如一 始终如一 上下如一

永康尚仁村“三一”文化有新解

记者 高婷婷

走进位于永康市花街镇尚仁村的门前山公园,孩子们正在健身器材上玩耍;晚饭后,家住尚仁附近的居民聚在游步道上散步,凉风习习,好不舒坦。

2020年前的尚仁村还是一座环境脏乱、各项工作倒数的落后村。村集体涣散,十几年选不出带头人;每月村务例会出席者稀稀拉拉……问及尚仁蝶变的原因,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潘德柳竖起三根手指,说出“三一”文化。

传统“三一”文化筑牢干事根基

现如今的尚仁村,随处可见“三一”文化的印记。村子围绕“三一”文化,打造了一系列特色地标:包括“三一”文化广场、柏山殿、潘国诏铜像、“三一”文化陈列馆等。今年80多岁的潘振法是村里“三一”文化的宣讲员,每当有游客到访尚仁,他都会热情地担任对方的文化导游。

日前,记者走进尚仁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找到了“三一”文化的由来。

潘国诏(1770—1840),字载驺,号留云,浙江永康尚仁人。清嘉庆五年(1800)拔贡,历任直隶任丘、获鹿、庆云、宜化、南皮、交合等县知县,沧州知州兼通判。据清朝峵川潘氏宗谱中《天津通判传略》记载,潘国诏为官清正廉洁,坚守“表里如一、始终如一、上下如一”的原则,自名其斋曰“三一斋”,曾作《三一斋说》以明志。他为官三十余年,始终践行自己立下的“三一”原则,使得“三一”文化在百姓中间流传开来。

自2020年村委班子换届以来,一股新风卷起,尚仁村发生了枯木逢春般的变化,村庄干净整洁、群众获得感足、干群团结一心,而这一切变化都源于尚仁村对“三一”文化的宣扬和应用。

如何让老祖宗的优秀传承被更多人知晓?如何推动传统文化融入基层党建,为村庄团结提供支持?围绕这个命题,以潘德柳为首的村两委班子展开了积极探索:他们将潘国诏生平整理成课件,由潘振法在每月主题党日向村干部、党员、村民宣讲;不仅如此,他们还丰富了“三一”原则的新内涵,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古为今用。

潘德柳掰着指头给记者讲解:所谓“表里如一”,指的是党员干部讲话做事要一致;“始终如一”,则是围绕“一张蓝图绘到底”,确保“换届不换‘心’”,每届村委都要接力抓好村庄建设工程;“上下如一”,意思是既要完成上级交待的任务,也要对老百姓负责。

新“三一”文化之风劲吹

尚仁村围绕清廉村居建设,充分挖掘运用潘国诏“三一”文化,进行廉政示范点建设,以国诏清风廊、清风书斋、廉政大讲堂等文化宣传阵地,扩大“三一”清廉文化覆盖面,并开展多期书记主任论坛系列学习“三一”文化活动。

从传统“三一”原则到新“三一”原则,传统文化对尚仁的重塑是肉眼可见的。村干部潘永健说,以前每月村务例会出席率低,大家谁也不服谁,经常在会上唇枪舌战,现在到会率有九成以上。尚仁村集体终于摘掉了落后的帽子,去年评上了五星党支部,让大家好好扬眉吐气了一把。

“咱们1400多人规模的大村,孩子们都没地方玩儿。”“公园旁边的空地太臭了,垃圾乱堆,得捂鼻子绕道走。”嘴上说千遍万遍,不如真刀真枪做出成果。“垃圾山”清理一空,变成流水潺潺的大型假山;柏山游步道完工,成为远近居民运动消遣的去处;公园翻新、新添了健身器材;新型咖啡馆、图书馆等业态,打造网红打卡点……一桩桩村民的诉求得到回应,一个个民生项目落地,尚仁村的蝶变,老百姓都看在眼里。

党建引领、文化塑魂,尚仁村发展驶入快车道。2020年以来,由村两委带头入股,党员、村民跟投,尚仁村投入5000多万元建设黄山小微园配套综合楼用于出租,建成后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0万元;去年,村里投资了200多万元用于修建游步道,征地工程涉及46户人家,村干部上门做工作,只用了三四天时间就完成了目标。“乡亲们甚至一分政策处理费都不要,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潘永健说。

在热火朝天的干事氛围中,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增强了,干部和群众的关系更融洽了。群雁齐飞头雁领,尚仁村将先贤学说融入清廉村居建设,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与基层党建“双向驱动”新模式,推动村庄开足马力,跑出新农村建设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