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花一现的金兰书院
□ 蔡予新
兰溪历史上书院众多,清《光绪兰溪县志》记载的就有:云山书院、华石书院、鲁斋书院、瀫东书院、湓东书院、仁山书院、齐芳书院、重乐书院、南轩书院、湖山书院、香山书院、渔石书院、大云书院、枫山书室等。
云山书院是官办的,旧称瀫水书院。清乾隆间,兰溪知县张逢尧创修。乾隆二十三年(1758),兰溪知县左士吉重修云山书院并刻碑记事。上世纪80年代,兰溪南门外自由路过街楼道边曾出现过一块“云山书院”青石匾额,四个行书大字铿锵有力,有乾隆二十三年知县左士吉建的字样。如今旧城拆迁,莫知此碑下落。除了云山书院,其他书院已不开展教学活动,仅作为古迹供人凭吊。其实,兰溪城内在明代还有一座官办书院,名叫“金兰书院”,比云山书院历史更早。可400年以来,它名不见经传,乃至默默无闻。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武进人庄起元担任兰溪知县,万历四十五年(1617)卸任。庄起元所著的《漆园卮言》有一篇“金兰书院碑”文,从中得知,这所金兰书院是庄起元听从浙江提学副使周延光的提议而建立。周延光曾任金华知府,有政绩。清《康熙金华府志》记载,周延光,湖广蕲水人,进士出身,万历三十八年(1610)任金华知府,万历四十二年(1614)离任,升本省提学副使。庄起元在碑记中说周延光担任提学副使后,因公务经常路过兰溪驻歇,对兰溪的客栈接待条件不甚满意。有一次,周延光对庄起元说,兰溪是一个繁华的大县,但是住宿硬件设施不达标。建议建造一所容公务接待、宴筵、讲学、民众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馆所。庄起元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他发动全城士绅,积极参与,出钱出力。庄起元亲自担任建设总负责人,工程进展十分迅速,20天内就将建筑材料准备好,40天后,一座崭新的建筑物矗立在兰溪城内的西南隅,这就是“金兰书院”。庄起元说它巍峨之状,上干霄汉。往来兰溪的众多官宦文人们也纷纷前来“打卡”,给金兰书院题诗赞颂。南昌人工部郎中万璟写了一首《兰溪曾铭西明府年丈招饮金兰书院》诗:
巍楼夕秀胜多端,山色波光更可看。
仗剑影浮潮蜃遁,谈文字挟斗牛寒。
临川雾縠攒云锦,瀫水冰壶映玉盘。
还羡清芬无俗味,金兰院里契金兰。
广东香山人、礼部尚书李孙宸写了一首《过兰溪曾令公招饮金兰书院夜复移席山楼》诗:
强出青山逐世尘,登临有地即逡巡。
何期浮海逢关尹,却喜通家是故人。
瀫水云霞延落照,兰溪花柳逗余春。
当筵未可轻相负,更醉山楼明月新。
两首诗中提及的曾铭西明府、曾令公,他的名字叫曾栋,江西临川人,万历四十八年(1620)任兰溪知县,天启二年(1622)离任。万璟、李孙宸路过兰溪的时候,他俩都在金兰书院参加过曾栋的宴请,留下诗篇。
旧志记载,庄起元起初在浦江担任知县,重视教育,设学田,建书院。从浦江调任兰溪后,随即创建金兰书院,很符合他的做事风格。庄起元离开兰溪后,金兰书院发生一件“祥异”事件:书院的大梁上长出一棵大灵芝!这事被记录在官方志书中,这也是《光绪兰溪县志》中唯一有关金兰书院的文字信息。县志卷八记载天启二年(1622)八月四日,洪水漫入兰溪城。第二年,金兰书院梁上长出大如斗的灵芝。这事轰动全城,民众纷纷前往观看,金兰书院热闹得节日一般。知县杨兆升特地题写了“蔚芝堂”匾额,住在金兰书院附近的徐应亨也兴奋不已,他文思泉涌,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瑞芝颂》。
金兰书院的梁上为何会长出一棵大灵芝?古人想不明白。现代人可解释:书院建成时间不长,又毗邻兰江,梁木受到洪水浸泡后,木材中的营养成分被菌类充分吸收,在合适的条件下发育成一棵大灵芝。自天启三年(1623)大梁上长出大灵芝后,金兰书院就销声匿迹,在史志上找不到蛛丝马迹了。《光绪兰溪县志》卷八中记载了兰溪历史上已消失的多家书院,唯独“遗漏”了金兰书院。究其缘故,想必有大事件发生,才能让它短时间里退出历史舞台,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消失。
我想到了历史上禁毁书院的事件,历代各类书院,除了教学功能,还赋予不同层面的诉求,同时也是各种政治、社会活动的平台。历朝对待书院的态度也不同,时兴时废。明末天启年间,朝野党派纷争,尤其是阉党与东林党人的矛盾冲突势同水火。天启五年(1625),阉党首领魏忠贤为了遏制东林党人利用各地书院进行政治活动,奉旨禁毁天下所有的书院。这项命令遭到不同程度的抵制,但是全国范围内大部分书院还是被关闭拆毁。新建不久的金兰书院自然也遭到厄运,魏忠贤倒台后,它也没能复建。
金兰书院建在兰溪城内西南隅,根据《光绪兰溪县志》坊隅图,城内西南隅是九坊、十坊地界。如今,它的遗址已无从查证,庄起元碑石是否还在人间,亦不得而知。岁月悠悠,物换星移,古城巷陌依然如昨。我轻轻地抬脚踱行在历史长河中金兰书院的大堂石阶上,顺着400年前熙熙攘攘的人潮,虔诚地仰望那棵神秘而诡异的大灵芝,思绪万千。汤汤流逝的兰江水,不知道有多少人会面对它,胸中涌出孔子逝者如斯夫般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