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东农民作家出新书再续乡愁
记者 季俊磊
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源东农民作家邢世樟曾在他出版的首本散文集《从跌水岩飘来的歌声》中写道:“三月的阳光,正浓,来了徐徐暖风。雨霁的湿润,刚好,撞上‘跌水岩飞瀑’,汩汩泉流……”文章中的“跌水岩”在离他家不到3公里的双尖山上,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家乡的热爱。
这股热爱从未淡去。不久前,邢世樟第二本散文集问世,更是直接将其取名为《双尖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金华市作协原主席李英在为其作序时写道:“邢世樟从桃花盛开的双尖山出发,而诗意的双尖山则给了他创作的想象。他对生活充满了真诚的热爱,对写作倾注了无限的眷恋,在这块丰沃的文学土壤里,他找到了自我,找到了方向。”
他以家乡之名再出新书
记者认识邢世樟是在2019年7月,当时他正拿着一把锄头在地里除草,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皮肤黝黑、个子小小、憨厚本分的庄稼人,却有着满肚子的锦绣文章。多年来,邢世樟走遍金华各地,随手将自己遇到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如今,他写了大量家乡题材的诗歌、散文,字数已经超过300万字。
此次出版的《双尖山》约25万字,囊括了邢世樟自《从跌水岩飘来的歌声》出版后精心创作的40余篇散文作品,分为流金岁月、流丹溢彩、克绍箕裘、见微知著四个篇章。“这次,我依然以家乡的山山水水为契合点,去解读,去推介,去讴歌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和壮美河山。”在他的散文中既能看见家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自然风光,也有家乡人民为新农村振兴发展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面貌。邢世樟说,他很高兴能以文字为家乡而歌,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
书中,描绘当地文化的散文占了三分之一,比如《尊道书院》《北麓书院》《狼烟烽火铸丰碑》《缘往四达亭,山水问情》……这些文章见人见事,可读性很强。邢世樟说,他在撰写每一篇文章时都会去实地走上几遍,找到最打动自己的创作点。“白天干活,晚上写稿”是邢世樟多年来的习惯,一盏日光灯一年到头亮到次日凌晨一两点。源东乡是革命老区,邢世樟把近5万字的纪实散文《狼烟烽火铸丰碑》植入书中,用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历史故事,描绘出了八大队勇士们前赴后继英勇抗战的故事。
这次出版《双尖山》与《从跌水岩飘来的歌声》是姊妹篇,同样是现实主义题材。谈及创作灵感,邢世樟笑着说:“我十分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它给了我充实的生活,其中多的是名人轶事、人文地理、自然山水、村庄人物、童年轶趣,以及生活中鲜为人知的点滴。”每当偶有动感情景,邢世樟总喜欢去揣摩一番,或记于随身携带的书簿上。“能用笔为乡愁文化和文明精神家做些记录,是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他希望继续用文字传递乡愁
“邢世樟多年坚持业余写作,把眼光投向他生长的那片希望田野,双尖山成了他创作的意象和叙事现场。”李英坦言,邢世樟并没有仅仅满足于“双尖山”主题,而是沉下心去细细观察时代滚滚向前的车轮,然后用心描摹、记录,搜集双尖山的美丽传说,探究诗人艾青、音乐家施光南等文化名人和这片土地的关联。
《双尖山下,剧透飘舞着的彩虹》是对桃花盛开村庄的深情回眸和心之礼赞,《青衿之志,履践致远》从村庄边的慧因禅寺写起,描绘了施复亮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的光景,《廊桥遗梦,竹叶风情》用深情的笔触记录了曹聚仁和王春翠的真挚爱情故事……李英说,他从邢世樟的文字中可以看见,他在借助散文这种文体来向养育他的土地和土地上的父辈们致敬。
1962年出生的邢世樟,高中毕业后和大多数农家孩子一样,留在家里务农,每天忙着种田、学手艺,闲时就待在家里看从地摊上淘来的书。
采访时,记者看到邢世樟的两个书柜里满满当当地堆满文章的手稿。邻居们对邢世樟大加赞许,都说他是一位“农民作家”。
2019年3月,一首《万亩桃花燃烧了整个源东》的歌曲在当地广为传唱,作词人正是邢世樟。“当初只是将它作为一首诗歌来写,并没有想到会被改编为歌曲。”邢世樟告诉记者,“身为土生土长的源东人,希望能用文字继续传递乡愁,让更多人从我的从文章中了解源东的风土人情、发展变化”。
源东乡文联常务副主席、文化站站长周承东是邢世樟的好朋友。“《双尖山》体现着世樟老师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以及对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巨变的感怀,字字句句植于深厚的情感,向人们传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在他看来,邢世樟是农民新生代乡土作家的典范。周承东说,邢世樟用笔墨讲述乡村故事,也在为家乡的文化振兴发展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