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双溪

五云书院觅烟尘

□ 吴振华

义乌历代多书院,最早有记载者,始于南宋;以徐侨所创之东岩书舍,与石一鳌主持之讲岩书院最负盛名。徐侨讲学赤岸东岩,从学者遍东南,朱元龙、康植、王世杰、叶由庚、朱中、龚应之诸邑士均出其门下。石一鳌讲学苏溪讲岩山,“负笈执弟子礼者数百人”,元代大儒黄溍尝从其游,弟子王龙泽更于咸淳十年(1274)举进士第一。

由宋入元,义乌书院见载于史志者,仅五云书院一所。《嘉庆·义乌县志》卷三《学校》载:“五云书院:县西二十五里五云山下,元大德间楼如浚建,宋濂游学其间。址存。”县志所载,仅此寥寥数语。

“五云创书院,英才衣必抠。遂使智者乡,蔚然鲁与邹。”这是清康雍间邑之词人楼俨所作诗《拜夏堰文翁族祖像》中的一句,记述并颂扬了楼如浚创设五云书院,以及书院对乡里教育文化风貌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话说清雍正三年(1725)秋,少小生长异乡而久宦岭南的楼俨,以督办运务北上入京之机,便道返回义乌老家,寻根问祖,以慰自己长期以来的乡愁。楼俨此行展谒祖祠祖墓,登临故乡山水,拜见族中长老,历时旬余。对于这一次在近人生暮年才实现的返乡,楼俨撰《过家集》一卷以记其事其行程。上所征引诗,即出于此集。该诗详述了五云书院创建者楼如浚的主要事迹与功业,诗云:

我公贤父子,

多与名儒游。

黄公为旧友,

宋公亦相求。

子从吴公学,

诗句长唱酬。

宋公实同舍,

相与极绸缪。

一孙在宋门,

经术故自优。

一孙在方门,

文与古人侔。

五云创书院,

英才衣必抠。

遂使智者乡,

蔚然鲁与邹。

间亦好二氏,

佛舍尤淹留。

庑殿有遗像,

微笑无闲愁。

承平诸父老,

气象自悠悠。

犹见古衣冠,

疑是击壤俦。

我家本竹山,

此去非一秋。

瞻拜发深喟,

行旅滋百忧。

欲寻溪上屋,

试问旧盟鸥。

诗中所记与楼如浚及其后人交游诸名儒,黄公指黄溍,宋公指宋濂,吴公指吴莱,而方门之方,则指方孝孺——诸人均系元明之际誉满天下的文坛学界领袖,为一代师表。楼如浚及其后人能与他们切磋研求,诗酒唱酬,互通声气,实非泛泛之辈。

楼如浚和黄溍为同代人,楼如浚年长黄溍七岁。今可见两人往来的文献记载,有黄溍诗《游法华山回宿楼氏书房,遥望嵩头陀、智者国师道场上清、五云、龙寿诸山,而未及至其处,赠同游傅生国章》及文《楼文翁墓志铭》(见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据《楼文翁墓志铭》,黄溍游法华山回宿之楼氏书房,正是楼如浚家。而由黄溍所撰此墓志铭,我们可稍知这位五云书院创立者的生平大略。

楼如浚(1270~1354),字文翁,夏演人。元初,江南之地初平,社会尚未宁靖,楼如浚父死于流离混乱中。时楼如浚方年幼,却能凭聪慧自我保全,邻人恰好见到,乃负之以归,当时乡人都惊叹其应变之才智,认为前程远大可期。楼如浚自少喜读书,但“不习为记诵词章以希世取名”,故其并未参加科考,亦未曾入仕。成年后的楼如浚擅长治理生业,有章有法,终成为甲于一乡的巨富。

成为巨富的楼如浚乐善好施,凡乡中老少,不分亲疏,日常有何困顿,多为之周济排解。官府的定期征赋,也都先期而准备,不逾时迁延。大德十一年(1307),浙东地区遭遇大旱,继之起饥荒,饿殍满途。楼如浚出粟赈灾借贷,许多人得而活命。一年后借贷者来还,均不取息,甚或有贫困无力偿还者,也不追问。

在通常的助人纾困之外,楼如浚对乡里的最突出贡献,当属创设五云书院以教乡闾子弟。对此,黄溍《楼文翁墓志铭》谓:“有余力则推而及于族姻乡邻,作义塾以教其子弟,穷乏则周之。”黄溍此处仅一笔带过,关于书院之种种俱未述及,甚且书院名号亦略而未记。幸而,《梅溪夏演楼氏宗谱》尚载存若干史料,尤其是所载建文元年翰林典籍沈蕡撰作之《重修五云书院记》一文,使今人仍可较多了解有关情形。

《梅溪夏演楼氏宗谱》之楼如浚行传,附记有数语,概述楼氏一生主要行迹,首即谓“元成宗大德时建设义塾,号五云书院”,由此可知黄溍文中所称义塾,即为五云书院。

黄溍称楼如浚“作义塾以教其子弟”,沈蕡《重修五云书院记》谓“金华素称邹鲁,古今义塾不一”,诸说均谓五云书院为义塾。通常所谓义塾,其施教对象为年幼蒙童,施教内容则为初等的识文断句之属。然五云书院并非仅此而已。

沈蕡细述五云书院之所在曰:“古婺多名山。其属县乌伤,距治西二十余里,望之龙蟠凤舞然者,竹山也。山下有阀阅巨家,如晋言王谢、唐言崔卢,而接栋连甍者,楼其世居也。山行数武外,石窦云根,瀑布漱玉,南注于江者,梅溪也。梅溪之上,千楹百堵,鸟革翚飞,与竹山并峙而界乎溪者,五云书院也。”此段叙述,层递而进,五云书院所在地之幽远深秀不彰自见。从“千楹百堵,鸟革翚飞”之句,亦可见其设施非属简陋。

据沈蕡所述,五云书院之左右两厢分别为劳心斋、逊志斋,前则为聚讲堂,后则为尊经阁。周边附建有浴室、厨房等设施。书院东北向,围以土墙,墙内有亭有榭,杂植花卉松竹,好鸟枝头,落花水面。书院之西则有佛庵,晨钟暮磬,月铎风铃。可见书院之讲学、生活、休憩诸功能一应俱全。书院的主体设施,无疑属劳心斋、逊志斋、聚讲堂、尊经阁。聚讲堂,就是会集众人讲学之所,意甚明;劳心斋、逊志斋当为日常研学修习之所。沈蕡所撰记未详聚讲堂之堂名,《梅溪夏演楼氏宗谱》楼如浚行传所附识语,记载“中有红雪讲堂,取‘红炉点雪’之义”,此可补沈文所记之阙。

诸设施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尊经阁。宋濂《题五云书院壁》一诗有句云:“溪山隔岸藏书室,青者自青绿者绿。”(见《梅溪夏演楼氏宗谱》)宋濂、方孝孺师徒并曾同赋梅溪八景,其一景曰“义塾锺贤”,方孝孺所赋《义塾锺贤》有句云:“馈养供既廪,贮书饶典坟。”(见《梅溪夏演楼氏宗谱》)两诗所谓藏书室,所谓贮书饶典坟,均指尊经阁而言。尊经阁为藏书之所,贮藏儒家经典及百家子史诸书,以供生员博览经籍,通常为官学的基础配套。义乌历代书院,除五云书院外,未见有尊经阁设置的记载;而由尊经阁之设,亦可知五云书院非仅授童蒙以识文断句之简易义塾,其所从事者,乃是授业传道,切磋磨砺,讲求义理的问学之所,其性质实与东岩书舍、讲岩书院相类。

据《重修五云书院记》,楼如浚之创建五云书院,乃在其族祖楼大年读书室遗址处拓建而成,而诸乡绅捐田若干亩,以供饩廪。楼大年(1185—1254),字元龄,号竹山。从徐侨游,登嘉定十六年(1223)进士,授迪功郎、青阳县尉。后历遂安、南昌知县,兴教化,行善政。迁吉州通判,未几摄郡事,判狱廉慎。所谓楼大年之读书室,当即锺美堂。锺美堂系大年父楼伯宽所营,而后传至楼大年者,楼伯宽有诗《题锺美堂示子侄》曰:“东邻厌粱肉,西邻安糟糠。糟糠岂粱肉,中有气味长。但能识此意,吾道生辉光。居人应念此,被服锺美堂。”(见朱琰《金华诗录》)楼俨《祖讳伯宽》诗则曰:“竹山曾构读书堂,遗训谆谆吾道光。斋额不妨仍似旧,由来锺美本糟糠。”(见楼俨《过家集》)

随着岁月日久,五云书院屋梁也渐颓败,前来游学者无处托身。时恰好任官于外的楼琏返乡省亲,担忧长此以往,学舍将变成草莱之地,于是“出粟若干斛,令修其圮坏而光复之”。于是乃有沈蕡《重修五云书院记》之作。《重修五云书院记》撰于建文元年春,重修的时间,当在此前一年,即洪武三十一年,距其初建,已有九十余年矣。

在五云书院长约百年的办学过程中,诚是群贤毕集。沈蕡《重修五云书院记》曰:“院以萃人文,而老师宿儒如浦阳吴莱,如本邑黄溍,如金华宋濂,如天台方孝孺,鳞集麇至者,其荟蔚也。”其时五云书院熙熙洽洽的情形,我们从宋濂、方孝孺各为所作之《义塾锺贤》诗中可得而见之,宋诗云:“好义曾轻禄万钟,从游馆舍不能容。立深寤寐雪三尺,剖破骄矜篱一重。几许凤麟归网底,满园桃李竞春浓。欲知教养成名器,总属楼君为冶镕。”方诗云:“阿翁昔倡义,建塾萃人文。馈养供既廪,贮书饶典坟。春生桃李色,祥集凤麟群。今见耆英者,犹瞻造士勋。”

五云书院的“造士勋”,即以今可考见的记载,可知其实不负“遂使智者乡,蔚然鲁与邹”之誉。此中最著者当属宋濂和方孝孺。因黄溍、吴莱之传道五云书院,宋濂乃游学其间,并因之与圣寿寺千岩禅师结下深厚情谊。宋濂暮年致仕归浦阳,方孝孺曾随其游讲于五云书院,亦终成大材。而就楼氏族人而言,当时之杰出者,悉与五云书院授受诸贤有师承关系。

“书声寂寂遗翁仲,佛号沉沉诵老槐。”(陈无咎《怀五云书院旧迹》)。五云书院早已湮灭于历史深处,今日重为梳理史料,以记其概,使其迹虽湮而事不湮。谨以宋濂《题五云书院壁》以为此文之结束:竹山青,梅溪绿,溪绿山青原不俗。梅溪缭绕竹山傍,竹山屹峙梅溪曲。梅溪绿,竹山青,溪绿山青原有情。竹山永结梅溪社,梅溪长固竹山盟。溪山隔岸藏书室,青者自青绿者绿。奕奕萧斋桃李居,芳菲恰对梅和竹。泉汲梅花香信粗,酒涵竹叶气节孤。他日调羹藉滋味,风动潇湘鸣凤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