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六十周年
金华人张学斌 曾参与第一颗原子弹研制
记者 孙媛媛
每次看到邓稼先的照片,张利民都会用手机拍下来。今年,他的手机里有了一张最让他高兴的照片——邓稼先珍贵历史档案展的留影。张利民手扶展板,与邓稼先的巨幅照片合影,笑得很灿烂。
张利民爱拍邓稼先,缘于自己的父亲。这个关于父亲的秘密,他疑惑了20年,又保守了40年。“我父亲曾和邓稼先一起研制原子弹,还参与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我一直感到非常自豪。”今年60岁的张利民向记者吐露心声时,面带荣光、声音洪亮。
今年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其中也有张利民父亲张学斌一份功劳。这位老人如今已离我们远去,两本证书、两枚勋章、几张老照片是他此生留下的极少数物件。在张利民的讲述中,张学斌的故事逐渐清晰起来。
两年没回家,以为父亲不在了
张利民的童年在兰溪市女埠街道度过,母亲是小学老师,父亲对他来说却是很神秘的存在。
“我父亲常年不在家,平均一年半回家一趟,每次回家住一个月就走。”对于父亲,儿时的张利民只知道他在四川工作。聚少离多的日子里,他和母亲会给父亲写信。收信地址没有具体的门牌号,统一寄到“四川成都523号信箱”,至于什么时候能收到回信,没有定数。
有一次,父亲两年没回家,母亲很着急,整晚整晚睡不好,她忍不住对张利民说:“你爸两年没回来了,可能人没有了。”后来,父亲风尘仆仆地回到家,给家人带来莫大的安慰。父亲说,一路上要坐几天几夜的火车,途中他把座位让给了需要帮助的人。
在张利民的印象里,母亲总是很忙碌:“我妈妈很早就失去双亲,她从小就要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结婚后抚养我和妹妹长大,还要去看望我奶奶。”每次父亲回家,就是给母亲“减负”的日子。
“我父亲很勤快,会做家务,烧菜也很好吃,还会指导我们写作业。”张利民说,父亲尤为孝敬奶奶,每次回家都会去好几趟位于兰溪市永昌街道的奶奶家,帮奶奶干活,有时候陪奶奶住几晚。“父亲在家族里威望很高,不管大人小孩都管他叫‘大伯伯’。在他的影响下,大家都很尊敬奶奶。”
20世纪70年代,张利民母亲每月工资30多元,张学斌有180元,其中有30元叫作“保密费”。“父亲很顾家,每月给自己留30元,其余的都寄回家。”张利民说,除了寄钱回家,父亲还会带些新鲜玩意回来。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张学斌带回一只压力锅,说是用飞机残骸做出来的,后来还带回一个14寸的彩色电视机。在那个连黑白电视都很少看到的年代,张利民家的彩电轰动了十里八乡,“当时,大家都说我父亲在四川是造大飞机的”。
一本证书,揭开工作的秘密
父亲究竟在四川做什么,张利民只知道那是保密工作,家里人都默契地不问。关于那边的生活,父亲回家时也极少提起,“他只有一次说起过,以前苦的时候喝酱油汤度日”。
张利民兄妹长大一些后,他的母亲在一年暑假只身一人去了四川。回来后,她告诉孩子们:“你们的父亲是好的,他的单位也是好的。”从妈妈口中,张利民得知,她从车站到宿舍,一路上要蒙着眼睛。从宿舍到父亲上班的地方,又有好长一段路。她一直待在宿舍,从没去过父亲的工作地点。
1984年春节前夕,张学斌回家探亲。这次回家,揭开了他工作的秘密。“父亲带回来一本证书和一枚奖章。”这两样物件,张利民至今保存着。那是一本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工业部颁发的荣誉证书,上面写着:“张学斌同志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做出了贡献。为了激发艰苦奋斗精神,继续开拓前进,为国防事业作出新的贡献,特授荣誉证书……”落款时间为1984年10月16日。
父亲原来是造原子弹的!这个消息让张利民一家为之振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是在1964年10月16日,这本证书是纪念原子弹爆炸成功20周年颁发的,那枚金质奖章是授予为原子弹爆炸成功作出贡献的人。
“当子女的心里知道就好,还不能对外说。人家问起来,我就说父亲是造飞机的。”一家人选择将这份巨大的惊喜埋藏于心。那年春节前夕,张学斌将奖章佩戴在胸前,一家四口穿戴整齐,在家门前拍了合影。照片上,张利民的母亲笑容满面,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为“两弹”工作27年,退休后仍被挂念
1985年,张学斌结束在四川的工作回到兰溪。那一年,他55岁,整整为我国核事业发展奉献27年。
张学斌1930年出生在兰溪市永昌街道,是家中的长子。他的父亲是一名销售火腿的商人,常将火腿销往上海等地。儿时,张学斌和弟弟就被父亲带到上海读书。张学斌自幼爱学习,后来从事光学研究,曾在上海光学仪器厂工作。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核工业处于起步阶段。1956年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在题为《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20世纪60年代初,张学斌被选中作为科研人员参与研制原子弹,当时,上海仅3人入选。“两弹”元勋邓稼先正是当时组建这支青年科研队伍的领头人,他也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张学斌与邓稼先一起在青海和四川工作了20多年。
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和研发,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戈壁荒漠上成功爆炸,排山倒海之势动人心魄。在关于邓稼先的一段资料中这样写道:“当时邓稼先与战友们像一股潮水似的涌出地下室,立刻发出如雷的欢呼声。大家激动、兴奋地相互拥抱、跳舞,有的人甚至在地上打滚。”仅2年零8个月后,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这背后付出的汗水和心血,非常人所能想象。
从张学斌退休那年起,每年临近春节,总有他单位的两名同事到家中探望慰问,直至2010年张学斌去世,25年来从未间断。张利民说,父亲单位的两名同志在参加追悼会时,评价父亲“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017年,张利民收到一封信件,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颁发的证书和纪念章,纪念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50周年。此时,斯人已去,奖章闪耀着光辉。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张学斌退休的25年里,一直与妻子在兰溪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关于他的工作,出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保密自觉性,一家人从未向他人提起。
刚退休那几年,张学斌夫妇住在女埠街道,每晚都会有二三十个邻居来家里看电视。张学斌总是笑呵呵地欢迎大家,还给错过电视节目的邻居转述当天的新闻联播内容。
“父亲每天上午忙着种花、种菜,下午一般看新闻和专业类书,写读书笔记,他很关心国家建设和民生时事。”后来,张利民在兰溪市政府旁边给父母买了新的住房,让父母安享晚年,“父亲常会到对面的市民广场走走逛逛,和人聊聊天。”无论住在哪里,始终没人知道身边这位看上去普普通通的老人曾参与“两弹”研制的光荣事迹。
在张利民的印象里,父亲是个和善的人,唯一一次对他生气,是反对张利民高考填报的志愿。张利民选择商科,张学斌并不满意:“你应该学物理。”直至多年后张利民协助将双汇食品引入金华,为家乡商业发展作出贡献,张学斌才释怀。也是在后来得知父亲的工作,张利民才明白他为何如此执着地希望他学物理,“他希望核事业有接班人”。
今年3月,作为金华双汇食品退休干部,张利民受邀参观位于绵阳的四川双汇食品总部。来到这片父亲曾工作过的热土,张利民忍不住说出了父亲的工作。“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就在绵阳,就是以前大名鼎鼎的‘九院’,曾经研制原子弹的地方,我们绵阳人都知道。”听了张利民的讲述,绵阳的同事急忙惊呼,这让张利民惊喜万分。
在同事陪同下,张利民来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那个他心心念念的“神秘驻地”。他发现,研究院和想象中的不一样,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就位于城市中,少了一些神秘色彩,似乎就是这座城市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天,研究院刚好在举办邓稼先史料展,亲切感涌上张利民的心头。
“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之际,我来到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冥冥之中就是一种相遇。”张利民说,研究院的大门口,有“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的标语,抬头能看见一个形似原子弹爆炸的艺术装置。
何为守护,何为传承,何为坚不可摧的力量,张利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照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