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人文

从“停电局长”到“电力先行官”

朱进讲述义乌电网发展的故事

记者 王志坚

前几日,《浙中故事会》第十一讲在义乌大酒店报告厅举行。据悉,《浙中故事会》由金华市科普作家协会、义乌市作家协会主办,除了现场分享和交流活动,故事会同步通过网络进行线上直播。原义乌市供电局局长朱进作为这一期主讲嘉宾,向大家讲述世纪之交义乌电力建设的往事,分享义乌电力建设如何从严重滞后到超前发展,再到为国际化商贸城市建设发展提供能源保障的故事。

“我刚回义乌工作时,义乌电网现状苦不堪言。上任没多久,就听到有人背地里称我这个供电局局长为‘停电局长’……”1993年,朱进从金华电业局调任义乌市供电局局长,上任之时,摆在他眼前的义乌电网现状是:只有1座110KV电源支撑,还没有220KV的电网。

“当时的义乌电网,实际上是绍兴电网的末端,与金华电网只有一条35KV的佛孝线进行联络,且只有在年度检修时保障检修用电,平时无法送负荷。”朱进说,35KV电网严重滞后,供电能力不能满足最大负荷,夏季经常要限电。义乌农村电网建设档次低,设备陈旧不能适应发展需求,春节都是靠拉电两个以上乡镇过年,除夕夜每次烧毁的农村变压器不少于5台,最多一次为13台。义乌城区电网问题尤为突出,街头巷尾到处都是“蜘蛛网”。城区最畅销的是稳压器,当时街头的香烟铺、水果店等都把稳压器摆在最显眼的柜台上售卖。

朱进感慨,电网基础严重滞后带来的后果是,大网有电输不进,输入的电力又送不出,为保设备不得不采取经常性限电措施,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而且电网故障频发,供电秩序很不稳定。“当时的我压力很大,虽然是供电局长却被人称为‘停电局长’,那种滋味很不好受”。

有一次,朱进从义乌乡下回城时路过“浪莎袜业”,发现企业门口都是柴油发电机,机声隆隆给了他这个供电局局长很多提醒,供电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企业生产需求。经常性的限电举措不仅制约了经济发展,也意味着放弃了大量的电力市场份额。

“怎么办?当然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能坐以待毙。”经过密集的摸底调研之后,朱进和同事们提出义乌电网发展“三步走”战略,并获得义乌市政府的支持。这“三步走”战略是:还清电网建设历史欠债;建成适度超前电网;按照国际商贸城市的发展规划,配套布局电网规划。然而,要走好这三步棋,就要克服资金缺口大、政策存在不确定性、供电局家底薄、电网建设以外的重大投资任务等实际困难。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在规划、设计、资金方面进行战略变革。”朱进牵头修订《义乌市电力建设发展“八五”规划》,将电网支撑的电压等级从110KV提升为220KV,原则上不再增设35KV新建项目,启动并建成运营220KV宾王输变电工程。同时,要求电网发展规划必须与城乡发展规划同步,尤其与交通发展规划进行同步跟进修订。

修订规划后,义乌市供电局与浙大进行合作,在省内县(市、区)率先实现调度自动化。同时全面提升配网规划设计规格,提前按配电自动化要求布局核心城区10KV开闭所专项规划,110KV以上线路廊道、变电所地址提前布局规划,并纳入城市发展规划进行红线控制。

朱进说,1997年一个以220KV为依托、110KV为主网架、各电压等级协调匹配、适度超前的义乌电网基本形成,义乌提前实现适度超前的第二阶段目标,即只要大网不限电,义乌电网迎峰度夏不再需要工业让电支农。

世纪之交,义乌城市进入快速发展期,如何在经济建设中保持“电力先行”,朱进和同事们又有了新的计划。电力先行,已经不再是解决电网卡脖子问题,而是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市规划的宏伟实践中需要大规模拆建已有供配电设施来满足城市建设、道路建设进程计划。同时,重新修订电网发展规划,核心区块按大都市终极负荷密度计算负荷需求;为节约用地,最大限度减少线路廊道对城市布局的妨碍,义乌利用建成区主要交通道路的绿化带相对集中布局,采用双回路同杆架设,原则上选择钢管塔铺设。再进行超前规划,在义乌境内对预留所址、预留廊道进行安排。

朱进回忆,这个做法当时参考了上海、杭州的最高负荷密度,在省内县级市和其他设区市主城区也绝无仅有。1999年,义乌最大用电负荷跃居金华各县(市、区)榜首。2000年,义乌供售电量规模位居金华第一。在他的主持下,义乌电网建设实现世纪之交飞跃式的发展,义乌电网建设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朱进也从“停电局长”成为一名“电力先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