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加速,我市每4人中就有1位老年人
扑面而来的养老难题 我们该如何应对
记者 陈芮 文/主持
实现老有所养是涉及人民生活质量的大事。近年来,我市围绕老年人多元化需求,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打造“八婺颐养”服务品牌,推动“养老”向“享老”转变,让老年人的晚年幸福看得见、摸得着。
我市医养康养服务如何提质升级,为老年人健康养老提供保障?山区养老服务怎样送到家门口?养老人才如何留住?8月6日,市新闻传媒中心《市民问政》栏目邀请市医疗保障中心四级调研员丁巧兰、市卫健委基层卫生与老龄健康处处长黄显来、市民政局老龄工作和养老服务处二级主任科员曹骑鹏、市社会福利中心主任王博做客融媒体演播室,与市民在线交流。
A 总体趋势 人口老龄、失能、空巢化加剧
主持人:我市老年人口比例怎么样?呈现哪些发展趋势?
曹骑鹏:目前,我市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快速发展时期。截至2023年底,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124.10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4.92%,其中8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17.28万人,占户籍人口的3.47%,占老年人口的13.92%。
从近五年来发展趋势看,每年老年人口增长幅度逐年递增,从2019年、2020年每年增长一两万人,到去年增长7万人,增长率从2%到6%。预计今年底,全市老年人口将突破130万人,占户籍人口将超过25%,也就是说,每4个人中就有1位是老年人,我市将继续呈现人口老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
主持人: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养老服务工作备受社会关注,今年市民政局在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方面有哪些考虑?
曹骑鹏:我们积极推动《金华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贯彻落实,会同相关部门开展自查,重点突出是否按标准配置乡镇(街道)、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是否到位。因地制宜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新增村(社区)老年助餐服务点60个以上,助餐配送餐村(社区)覆盖率达到80%,全年开展助餐服务2000万人次以上。
深化养老服务“爱心卡”工作。2022年以来,我市以全省首批养老服务“爱心卡”试点建设为契机全域推进,搭建了一套养老服务工作体系。下一步,我市将整合“爱心卡”功能,培育发展养老服务机构,通过刷卡、刷脸、刷码多种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其他“6+N”服务。
加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从去年开始,我市出台了基本养老服务清单,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如为全市80周岁以上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60元高龄津贴,百岁老人每人每月不少于400元;完善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养老护理补贴和基本生活补助三项补贴制度,积极推进居家适老化改造。
主持人: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到机构养老的认识逐级转变,请介绍一下我市机构养老服务现状。
王博:仅在市社会福利中心和护理院,就有百岁老人6人,90岁以上老人166人。福利中心和护理院通过提档升级,打造生活照料舒心、医疗养护省心、优质服务放心的服务品牌,融合先进管理理念,为老年人提供“医、康、养、护”高品质服务。在这里,老人可以享受到专业医疗、康复、护理服务,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B 民生实事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全面推行
主持人:今年省民生实事中,老有所养位列其中,要求全面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目前,我市这项工作做得怎么样?
丁巧兰:我们明确了政策出台和保费征缴等关键时间节点,排摸、测算全市重度失能人员数量,构建基金运行模型,合理确定我市筹资和待遇标准。借鉴省内外国家试点城市的成功经验,起草了《金华市长期护理保险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和《金华市长期护理保险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召开“两代表一委员”座谈会,完成意见征求和专家论证,启动社会风险评估工作。
主持人:长期护理险适用于哪些群体?给哪些群体带来便利?
丁巧兰:长期护理主要针对患有慢性疾病或处于生理、心理伤残状态而导致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且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需要依赖他人帮助才能完成日常生活的群体。长期护理险是为经评估认定属于长期失能的参保人员在机构、社区或居家接受基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时提供的服务保障。
长期护理险为老年人服务保障铺设了一张安全网,老年人不再缺失照料服务,服务提供将更专业。家庭成员可以将照护工作交给长期护理机构或者相关人员,使照料者和被照料的老年人心情都更加宽慰。长期护理险发挥着“风险共担,资金互济”作用,为老年人及其家庭负担高额的长期护理服务费用找到了一条分担化解的有效渠道。通过专业社会服务人员的介入,在提供长期护理服务的同时,帮助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极大程度上维系了老年人的社会关系网。
主持人:义乌在2018年9月实施了长期护理险试点工作,实施中曾面临哪些难题,对全市全面推广长期护理险有哪些借鉴之处?
丁巧兰:义乌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待遇享受人员评估较难、护理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以及监管力量跟不上等难题。接下来,在全市全面推广长护险工作中,我们可以借鉴规范评估标准,完善评估流程,加强评估过程管控;培育高质量高水平的护理主体,做大做强护理服务产业,规范护理行为,扩大护理队伍,持续提升护理水平;探索智能化监管路径,运用智能设备实现对服务对象和护理人员的动态监管。
C 医养结合 四种模式助力老人健康养老
主持人:养老服务中,养是基础,医是支撑,康是关键,缺一不可。我市医养康养工作有哪些举措?
黄显来:首先,我市深化“医中延养”模式。充分利用现有医疗机构用房、设施设备、专业技术人员等资源,在医疗机构内设立养老机构,提高医疗资源使用率,满足群众的医疗养老服务需求。目前,全市共有23家医疗机构内设立养老机构,实现公立和民营、西医和中医、二级到三级、市县乡等医疗机构全覆盖。
其次,深化“养中融医”模式。鼓励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积极帮助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设置住院床位,对规模较小的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实行备案制,并给予一定补助,让养老人员实现身边就医,有效提升入住老人的健康保障。目前,全市共有32家养老机构内设立住院医疗机构。
再者,深化“医养协同”模式。对于不具备医疗机构开设条件的养老机构,通过与周边的医疗机构签订长期医疗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责任,由医疗机构承担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的医疗护理、中医康复、慢病管理、健康指导、保健等服务。全市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了对口合作机制,签约率达100%。
最后,深化“送医助养”模式。依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通过巡回医疗服务车、流动医疗服务站、家庭病床等形式,为全市在家的慢病、失能、失智、残疾等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将医养结合服务送进家门。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为65.04%,医养结合基本公卫服务率达40%以上。
主持人:城市、农村和偏远山区养老服务如何送到家门口,做法上有哪些侧重和区别?
曹骑鹏:近年来,我市探索形成了8种老年助餐模式。
“国企运营+中央厨房+社区配送”模式,适合城市社区、助餐需求大、国企运营较为成熟地区,比如婺城区柳湖花园社区、明月楼社区;“中央厨房+村社配送”模式,适合自然村数量多且距离较远、老旧小区场地不足、新建小区、安置小区等地区,比如浦江县浦阳街道;“慈善+助餐”模式,适合慈善助老氛围浓厚、慈善网络覆盖地区,比如武义县大田乡古竹村;“社会组织+助餐”模式,适合社会组织发展水平较高、社会资源丰富、社会组织有参与老年助餐基础的地区,如金华开发区志和社区相关服务由金华市幸福家人公益协会进行运营;“餐饮公司+助餐”模式,适合商业区、工业区、社区活动人员密集场所,如金东区金都美地社区;“片区化连锁式运营”模式,适合村(社区)老人较多、助餐需求大、有意愿承接的第三方运营公司的地区,如东阳市引进一家专业化养老服务公司负责部分乡镇的片区化运营;“智慧+定制+上门助餐”模式,适合集体经济条件强、老年人需求层次要求高、人流密集的城市社区,如义乌市大陈镇幸福食堂;“养老机构或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配送”模式,适合缺少公房、集体经济条件弱、已拆迁改造小区、就餐人数少、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区,如永康市方岩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全镇24个就餐点开展配送餐服务。
D 难题困境 功能设施、可持续运行、服务力量不足
主持人:当前,我市养老服务还存在哪些问题?
曹骑鹏:功能设施不够健全。我市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起步较早,从2012年开始全面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经过10多年的运行,部分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灶具、冰箱、消毒柜、油烟机柜等设施设备已经陈旧。同时,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功能型场所不足,大多停留于吃饭、助餐,老年健康、老年教育、休闲娱乐等服务场地不够齐全。
可持续运行有所欠缺。虽然近些年我市始终对助餐补助保持稳定状态,但部分地方没有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不断放宽条件;部分地方没有把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有关事项纳入村议事协商,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和村民意愿开展相应的服务模式,简单化操作,以配送餐代替集中就餐。
服务力量相对不足。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服务人员多为老年协会、村干部成员,年龄大、专业技能缺乏,且收入普遍较低,专业服务队伍十分缺乏。
主持人:高质量养老服务离不开专业人才,目前,我市养老服务人才有哪几个类型,如何分工,如何培养?
曹骑鹏:养老服务人才主要有3类,分别是养老服务管理人员、养老护理员、家庭照护者。目前,我市依托金华职业技术大学、九峰职校等本地院校,建立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2024年计划新增持证养老护理员500人以上,实现每万名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达到24.5人,全市计划组织培训养老服务人员2万人次以上,培训养老机构管理人员200人次以上。
养老机构的养老护理员月收入平均为2500~5500元,低于保姆、医院护工及医护人员的工资收入。今年,我们出台了养老护理员特殊岗位津贴制度,对从事一线养老服务工作的持证养老护理员,按照初级(五级)、中级(四级)、高级(三级)、技师(二级)、高级技师(一级)不同等级给予每月200元、300元、400元、500元、800元的特殊岗位津贴。对在全市性养老护理员技能竞赛中的优胜者,给予1000~3000元的奖励补助。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奖补3万元;高等院校毕业生,其中专科(高职)奖补4万元,本科及以上学历奖补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