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9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6版:市民问政

失能失智老人 照护困局怎么破

我市进行多元探索

吴彰义 实习生 王科缙 文/摄

我市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目前已迈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失能失智老人数量持续增长。社会应形成怎样的失能失智照护体系?老人如何活得更有尊严?照护者的疲惫何处安放?都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陪护失能失智老人 家属心累

家里有一个需要全天陪护的失能老人是种什么体验?金华开发区三江街道阳光社区56岁的郭益忠用“心累”来形容。

郭益忠的母亲胡奶奶今年96岁,六七年前因患阿尔茨海默病,生活起居渐渐无法自理,现在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子女的照顾,洗脸、穿衣、如厕、洗澡都需要依赖他和姐姐。“白天我照顾,晚上我姐陪着,24小时离不开人。”“不听话”的老人、繁重的护理、精神的压力以及几乎断绝的社交,让郭益忠觉得心累。“有时也想喘口气,可谁能来顶替我呢?”他说,赡养老人是子女的责任,哪怕负重前行也只能坚持。

一时糊涂一时清楚、疑神疑鬼、爱发脾气……两三年前,兰溪市永昌新村80多岁的吴大爷开始出现这些情况。由于子女都要上班,平时由老伴周阿姨照顾。近半年来,吴大爷时常住院治疗,周阿姨年纪大了体力不支,几个子女轮流陪护,老人不是拔针就是闹着要回家,还怀疑别人偷了他的东西。有一次他离院出走,大家找了一个上午,最后求助民警才找到。

吴大爷的女儿吴女士说,他们都要上班,子女都处在升学、就业等关键时期,父亲的情绪越来越反复无常,时间久了,脾气再好的人也身心俱疲。他们想寻求专业力量帮助,但老人不愿意。“我妈觉得将我爸送去养老机构,别人会觉得子女不孝,但是照顾半失能老人很辛苦,她又经常抱怨。”

调查中,记者随机采访了10多户失能失智老人家庭,他们和郭益忠、吴女士的看法一致——陪护失能失智老人,最辛苦的可能不是老人,而是24小时无休止看护和照顾他们的家人。

照护失能失智老人 存在不足

“近年来,因衰老、疾病或伤残而导致失能的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失智即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也呈低龄化趋势。而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的客观现实,又决定了每名失能失智老人背后,都有一群精疲力尽的家人。”金东悦年怡养护理院院长吴肖珍告诉记者,通常情况下,失能不一定失智,但失智基本上就会失能,两者常常在同一个老人身上体现。

吴肖珍认为,失能失智家庭面临经济压力、精神负担、生活照料、康复治疗等多重压力。目前,大多数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只有少数进入机构养老。“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存在家庭适老化改造不足、专业照护人员不足等问题。”

60多岁的钱大伯今年入住金东悦年怡养护理院。“居家照顾不是很专业,卧床时间久,臀部生了褥疮,烂到能看到骨头,现在经过专业医护人员治疗,差不多好了。”吴肖珍说,失能失智老人需要专业的照护服务,居家照顾亲属却缺乏相关的指导、培训,想要找合适的专业照顾人员又存在困难。“尽管养老观念如今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部分老人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选择到机构养老。”

在照护力量方面,养老服务人才也存在缺口。吴肖珍说,招人难留人难,尤其是年轻人不容易留在这个行业,“特别是实习期间,为老人端屎端尿就让一部分年轻人打了退堂鼓。再加上社会认可度不够、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工作风险高等问题,养老护理员的招和留都很难”。

金华众邦怡养院相关负责人刘昌潍介绍,目前在该院从事护理工作的以五六十岁的外地务工人员为主,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偏低。

破解照护困局 探索多元养老

可喜的是,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照护困局,我市早已开始探索。推动养老机构医养康养融合发展、整合资源把流动服务送进家门、因地制宜发展老年助餐服务。

采访中,专家认为,当面临失能失智困境时,专业照护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命质量。正是基于这一点,我市已有养老机构开始提供细分化专业照护。金东区多湖街道敬老院作为公建民营的医养结合机构,为老年人养老就医提供了更多便利。该院按照不同老人的养老需求,设置护理楼、医养楼和自理楼。8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医养楼,医护人员张梦霞正带着老人在护理区玩游戏,帮助老人开展认知训练。86岁的黄阿姨被评估为中度失智,月收费不超过3000元,吃饭洗澡有人管,认知训练也不缺,护工还经常推着轮椅带她逛逛,这让她的家人很放心。“医养结合不说,护理员还持证上岗,拥有认知证、康复师证等多种技能证书,给了老人专业的照料。”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养老服务,让很多老人满意。“理发、洗澡、剪指甲、打扫卫生,打一个电话,都可以上门服务,‘爱心卡’真好用!”金东区多湖街道金都美地社区的老人潘菊花说。潘菊花因病卧床,出门不便,“爱心卡”依托于社保卡,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其他“6+N”服务,让照顾她的儿子少了负担,多了轻松。

针对60岁以上失能失智、80岁以上空巢独居重点对象,金都美地社区以网格为单位,做到“每日一联系、每周一上门”。社区还组建志愿服务队伍、专业社工团队,依托“爱心卡”社区应用和社区智慧化设施等,及时接收社区内老年人反馈的生活难题和心理愁绪,精准服务。“像多湖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就在我们这里驻点,失能失智老人有需求,医护人员会上门服务。”该社区党委副书记朱莹说。

山区老年人居住分散、出行不便,我市升级推广“民生大篷车”山区送服务经验,组建法律、医护等10个“专业帮帮团”,引导40家社会公益组织联建志愿服务队,把“法律超市”、流动理发店、小诊所等开到山区老人家门口。今年以来,“专业帮帮团”累计赴56个山区村开展活动150余场次,走访、慰问、帮助老人1.8万余人次。

为破解农村养老床位资源匮乏、养老服务机构力量单薄难题,我市推进居家康养照护床位建设,对农村老人住所进行适老化和智能化配套改造,创新构建居家康养床、机构养老床、医养护理床、安宁疗护床“四床转换体系”,建立监护人、养老护理员、签约医师、网格员、志愿者“五方联动响应体系”,根据老人身体状况和需求分别提供一般生活照料、普通健康护理、快速上门诊疗、紧急转移救治等服务,累计签约床位300多张,服务4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