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风雨 相濡以沫
来听一段相伴62年的爱情故事
记者 杨霄 文/摄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8月24日是义乌市上溪镇荷市村90岁的吴小弟和83岁沈香芝的结婚纪念日,他们携手走过62年的人生风雨。
听着车载收音机播放的歌曲《最浪漫的事》,我们一大早穿过荷市村的村道,步入有着百年历史的木结构老房子,仿佛穿越回了一个宁静而古朴的时代,每一块木头、每一道纹理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墙壁上挂着的老照片,以及那些已经褪色的年画,无一不在诉说着这幢房子的历史。天花板的老式风扇嘎吱嘎吱地转动着,夫妻俩坐在一张小桌子边,享受着择子豆腐带来的凉爽。
“这座老宅是在我爸爸手上造的,到现在起码有100年了。当年他们带着吃食上山,背着木头下山。”吴小弟虽已年届九旬,但思路清晰,讲话中气十足。与吴小弟的健谈相比,沈香芝则坐在一旁,安静地倾听着,时不时补充几句。
那年 他28 她21
老屋的墙上挂着一张吴小弟身着军装的老照片,这张照片是他1956年在南昌当兵时拍摄的。吴小弟家中有兄弟三人,吴小弟是老小。母亲在他幼时离世,兄弟三人由父亲一手拉扯大,吴小弟待在父亲身边时间最久。“那时候家里穷,我只去村里的夜校读过几天书,其余时间都在干农活。”为了能学知识并实现保家卫国的志向,吴小弟选择了参军。他的父亲得知此事后,坐在厅堂的椅子上哭,不舍小儿子离开。吴小弟答应父亲,出去当五年兵就回来,才让父亲安了心。
吴小弟21岁外出当了五年兵,26岁为了完成当初在父亲面前立下的誓言,选择退伍回乡。
“28岁还没结婚,在我们农村算是晚了。”因为家境贫寒,来说媒的人有一些,但是对方都嫌弃吴小弟家条件不好。眼看他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热心的姨父出面给他说了一门亲事——上溪镇沈宅村的沈香芝待字闺中,她的身世和吴小弟颇为相似,家中依靠做豆腐的买卖维持生计,年幼时母亲改嫁,后来继母进门,生了四个儿子,继母对她尚可,家中奶奶更是对她疼爱有加。
1962年8月24日,28岁的吴小弟和21岁的沈香芝领了结婚证。“我给她做了两套衣服,还有家里包的60只粽子,借了一顶‘被笼轿’,把她接到我家。”而沈香芝的嫁妆是一张半方桌、一个小衣柜、一对木凳子。我在荷市村文化礼堂见到了吴小弟所说的“被笼轿”。“这顶‘被笼轿’是村里老一辈留下来的,以前农村嫁娶时,会用来放棉被布帐、盘碗灯盏等,也有新娘子坐在里面。”随行的荷市村村委会副主任吴俊解释道。
共患难 见真情
吴小弟和沈香芝婚后的生活一开始并不太顺利,“那时家里太穷了,吃不上米饭,就把高粱磨成粉,熬成羹”。这波操作直接把沈香芝吓退了,半夜跑回了娘家。沈香芝的奶奶问她大半夜怎么跑回了娘家,她一边扒拉着家里的剩饭,一边埋怨道:“你让我嫁的好人家,他们家穷得连米饭都吃不上。”奶奶告诫她:“既然已经成为吴小弟的妻子,就要和他共患难,不能一不顺自己的意,就跑回娘家。”沈香芝谨记奶奶的教诲,回到了夫家,慢慢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婚后二人育有三个子女,为了改善家中的经济条件,沈香芝在家务农,吴小弟则到处去打甲鱼,“我到福建、江苏、江西、安徽等地打甲鱼。这钱在当时是救命钱。这门手艺比较赚钱,前后打了七年。那时候打甲鱼属于搞副业,赚来的钱需要交一些给生产队,剩余的钱供家里的经济支出,还给两个儿子造了新房子。”吴小弟回忆道,那时每到三月,他就要外出打甲鱼,家里的大小事务全靠老伴操持。在吴小弟的影响下,大儿子以及小儿子的儿子都当了兵。这令他很自豪。
相守到老 互相扶持
吴小弟有一双巧手,除了会甩鳖枪打甲鱼,还会制作棕制品,家里摆放着他制作的锣锤、掸尘帚、扫帚等。吴小弟还有一个爱好——唱戏,之前加入过村里的锣鼓班,随着年龄的增长,锣鼓班就不去了,他选择每天早上6时坐公交车到绣湖公园唱戏,不过最近因为天气炎热没有去。“唱戏首先要背戏词,不会戏词就无法唱出来。记词锻炼了记忆能力,能缓解我们老人记性及智力的衰退。”
如今,村里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会提供午饭和晚饭,吴小弟早上会去村附近的菜场买点水果和零食,沈香芝在家洗洗衣服。“我从小就没母亲,后来又去部队锻炼。烧饭、洗衣,我都会自己做。实际上洗衣服我洗得比她好。”吴小弟一番话让我们笑声不断。
“年轻的时候,家里谁烧饭啊?”
“我有时间我烧,她有时间她烧,互相帮忙啊。”
“谁烧得好吃点?”
“嚯,那肯定我烧得好吃些。”
结婚62年,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是一段极其珍贵而深刻的旅程。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吴小弟和沈香芝携手共度风雨。吴小弟说:“心情舒畅最重要,我现在也没啥未了的心愿,和老伴身体健康,生活都能自理,想吃啥就买点吃吃。”沈香芝也笑着说:“我们这些年没有争吵,互相尊重,家和万事兴,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