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3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讲述

兰溪灵洞“四苏坟”与南宋状元刘渭的故事

蔡予新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苏轼、苏辙去世后均安葬在河南郏县的同一处墓地,时称“二苏坟”。元至正十年(1350),郏县县尹杨允在“二苏坟”的右侧筑了一座苏洵的衣冠冢,后称“三苏坟”,成为当地有名的历史文化景区。

南宋建炎初年,苏辙的长子苏迟出任婺州知州。他在婺州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本地父老建了一座景苏坊来纪念他。苏迟退休后就在金华安家,他的后人也就成为金华人。苏迟去世后,安葬在他生前已选择好的墓地,这处墓地在兰溪县灵洞山。明正德《兰溪县志》卷之五说苏迟“爱灵洞山水之美”,把墓地选在那里,清道光《金华县志》卷四也持这个说法。据周亮工(1612—1672)考证,苏迟的夫人梁氏是宋雍熙二年(985)乙酉科状元梁颢(963—1004)的曾孙女。不过,梁氏并没有与苏迟一同安葬在灵洞风景秀美的山上,而是栖身于郏县“三苏坟”。

海宁人谈迁(1594—1658)在他的著作《枣林杂俎》一书中说:“颍滨(苏辙)子迟守婺州,爱其山水,因家焉,葬颍滨(苏辙)衣冠于兰溪之灵洞山。”看来苏迟的确非常喜欢兰溪灵洞的秀美山水,他不光为自己选择一处墓地,同时也为他父亲苏辙筑了一座衣冠冢。

苏迟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叫苏简,清道光《金华县志》卷四记载苏简墓在(金华)县东赤松乡法性院西。苏简的墓地不在兰溪灵洞,但他的儿子苏林的墓在苏迟墓附近,明正德《兰溪县志》卷之四说“宋少傅苏迟墓,在灵洞栖真寺之左,吏部郎中苏林墓附焉。”苏迟还有一个儿子是苏策,据吴师道《敬乡录》记载,苏策的墓地也在苏迟墓的旁边。如此说来,灵洞秀美山水吸引了苏氏一家四代安栖:苏辙、苏迟、苏策、苏林,堪称“四苏坟”。

奇丽的灵洞山水令苏氏家族魂牵梦萦,其神秘魅力也为有识之人所钟情。明代兰溪人章懋在他编撰的正德《兰溪县志》中讲述一个“苏守卜地”的故事,这个神奇故事的源头是元代道学家吴师道(1283—1344)的“口述史”,吴师道从老一辈的人口中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当年,苏迟前往灵洞选墓地的时候,约了一位刘某,让他陪同风水师去实地勘探。在苏迟选好墓地的同时,刘某也为自己选中了一块墓地。之后,苏氏一家人才辈出,而刘某的儿子刘渭居然高中状元。清道光《金华县志》卷四“宅墓”也记载:苏迟“与刘渭父某知好,约同葬。后渭遂葬其父于迟墓侧”。

刘渭是南宋金华县人,是嘉定十三年(1220)庚辰榜的状元。刘渭中状元是南宋时期金华的大事件,清代《浙江通志》引用《金华府志》自豪地宣称,宋光宗绍熙癸丑(1193)状元永康陈亮、宁宗嘉定庚辰(1220)状元金华刘渭、度宗咸淳甲戌(1274)状元义乌王龙泽,世称南宋金华三魁。与之媲美的则是南宋金华“四相”:孝宗淳熙元年(1174)右丞相金华叶衡、淳熙九年(1182)左丞相金华王淮、理宗嘉熙三年(1239)平章军国重事东阳乔行简、淳祐四年(1244)左丞相兰溪范锺。

据说刘渭中状元与一句古谚语应验有关,南宋祝穆在其著作《方舆胜览》中讲了一个故事,他说金华的子城门西面有一个宝婺观,它与婺州州学紧挨着。宝婺观中有棵梧桐树,枝繁叶茂,当地流传一句谚语,说“桐齐檐出状元”。绍熙癸丑年(1193),这棵梧桐长到与屋檐一样高,这一年婺州永康县人陈亮(1143—1194)中了状元。后来,这棵梧桐的树干被大风刮倒了,根部另长出一根树枝,慢慢地,树叶又重新茂密。嘉定庚辰(1220),梧桐树又长到与屋檐一样高,婺州金华县人刘渭高中状元。

元代赡思(1277一1351)在编修《续东阳志》时,把祝穆讲的这个故事记录在他的志书中。明末宁波人杨德周编撰的《金华杂识》中又转引《续东阳志》的记述。古人对这个传说都津津乐道,信以为真,连清代官修的《浙江通志》也转载照录。

“三魁”之一的状元郎刘渭是一位扑朔迷离的、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物。清代徐松编辑的《宋会要辑稿》中,有关刘渭的内容就简简单单的一段文字:“嘉定十三年六月十五日,诏新及第进士第一人刘渭特补承事郎、签书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宁宗皇帝赐刘渭一个“承事郎”(正八品)官阶,任命他做“签书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官职,这个职位大致相当于“建康军”(今南京市)的政府办公厅主任。迄今为止,关于刘渭的生卒年份和更加详细事迹不得而知,均告阙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