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8版:金报浦江·特别报道

向新发力 浦江水晶积极探索转型升级新路径

□ 记者 傅夏璇 通讯员 王锦

当前,浦江水晶产业已成为全国首个水晶产业百亿级产业集群,产业发展正经历着新的蜕变。如何帮助水晶企业打通创新发展的“任督二脉”?日前,浦江县科技局、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浦江科创中心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邀请浙江大学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微纳光子学研究所所长邱建荣入企调研指导,为水晶企业指点迷津。

切割、抛光、喷砂、镀膜……在浦江县东洲水晶有限公司数字化智能车间生产线上,随着机器运转,一颗颗水晶玻璃被加工成珠型、钻型,通过系列技术加持后,成为水晶饰品。

“东洲水晶创立了自主品牌‘莫瑞莎’拓展国内外市场,在水晶饰品领域从国际‘跟跑’向‘并跑’‘领跑’迈进。”企业负责人王淑东表示,虽然水晶玻璃精品不断出现,但相较于玻璃行业的旺盛需求,浦江水晶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差异化仍需深耕。

邱建荣现任教育部“玻璃光纤材料与器件”创新团队带头人。他的团队主要从事功能玻璃、超快激光与玻璃相互作用以及无机发光材料的研究。在他看来,新能源汽车、电子通讯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为浦江水晶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

“玻璃,可以是水晶饰品,也可以是光学镜片,应用到手机、相机、医疗仪器等领域;经过镀膜、加载芯片等处理,还能广泛运用于汽车、计算机等领域。”邱建荣表示,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拓展应用领域、开发高端产品等方式,浦江水晶行业可以实现多元化发展。

创新是推动水晶产业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浦江县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依托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浦江科创中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浦江微电子与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在浦科研机构专业性技术创新平台,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为水晶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水晶加工用伺服系统、锆石研磨机数控系统等一批新成果成功上线,浙江华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靖和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逐鹿功能玻璃新赛道,引领水晶产业向高附加值型、高新技术型产业升级。

“将玻璃加工成光学透镜,需要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支撑。”调研期间,邱建荣一行来到东洲水晶、华聚光电、靖合光电、晶盛水晶等企业,了解汽车光学玻璃非球面透镜的光热效率、经济性等情况,与企业负责人探讨利用人工智能视觉检测系统,替代人来完成裂纹、气泡、透明度等质检工作,实现玻璃深加工技术提升的路径。

让更多科研成果实现从“书架”到“货架”的转化,是推动浦江水晶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激光切割、激光增材制造、超快激光制造……调研中,一项项新技术、新成果引发了头脑风暴,为水晶企业预测市场趋势和消费者需求变化,从而提前布局,开发新的产品或服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新老交织,带来动能焕新。历经30多年的发展,带着“创新智造”理念而来的浦江水晶行业创业者,不断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澎湃的高科技动能。

浙江华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是汽车光学玻璃非球面透镜行业的翘楚。鲜为人知的是,浦江最早的一批水晶就是总经理姚江栋的父亲1984年引进的,从此埋下“晶彩未来”的种子。

姚江栋和父辈都出生在建德市乾潭镇梓州村,与浦江县只有一山之隔,这里也是水晶工艺制造的发源地之一。上世纪90年代,姚父开始传统水晶工艺品制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晶行业逐步“内卷”,公司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将瞄准汽车灯这一新赛道。

“我们的产品远销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主要供应奔驰、宝马等世界高端品牌汽车。”姚江栋说,去年公司产值8000多万元,也是水晶园区正在培育中的破亿企业之一。

炎炎夏日,华聚光电生产车间的11条高温压型生产线开足马力,机器人与工人在八月火热的车间里娴熟配合。“为确保产品质量,我们引进德国光学玻璃热压成型技术和其他先进生产设备,总年产量可达1500万片热压成型光学玻璃非球面透镜。”姚江栋说,公司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开发新设备、研发新产品、应用新技术,引领水晶产业由生产加工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高附加值型、高新技术型产业升级。“今年我们增加了光学、水晶、镜头等事业部,加大了研发,特别是在高像素的车灯方面,做一些镜头配套。力争今年突破一个亿的销售产值,增加20%左右的销量。”

浦江水晶产业正在经历一场产业数智升级的突破性革命。今年1—5月,水晶产业实现高新技术投资额达5438万元,规上研发经费7140.7万元,同比增长51.1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59亿元,同比增长5.82%。

科创搭梯,校地企深度合作。浦江的创新生态正不断优化,科技成果的转化链条也将更为通畅,不断转化出更优质、数量更多的科技成果,为浦江水晶产业破解“新的成长烦恼”提供强大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