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1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6版:民生

向上青年小徐山区“墩苗”记

毛伟军/文

“我真幸运,选调生报到第一天就赶上龙虎大旗表演。”2022年9月19日,磐安县尚湖镇正在举办龙虎大旗表演活动,刚入职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的95后徐俊晖被选调到尚湖镇袁村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有幸成为见证者。

如今,徐俊晖即将结束两年选调生的时光,此时站在袁村村文化礼堂的门口,觉得日子过得飞快,恍如昨日。“我们都管叫他‘小徐’,这样叫起来亲切一点,他这个人很好,希望今后常回‘家’走走看看。”在袁村村党支部书记袁炉忠的眼里,“小徐”就像自家的孩子,这两年用实干赢得村民的赞誉,与百姓结下深厚情谊,成为村民的“自家人”,心里更是无比高兴和自豪。

常回“家”,这是袁村村人对他最大的褒奖,也是两年来驻村帮扶工作沉甸甸的“成绩单”。

小山村变得更有文化味

“驻村工作帮我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不仅教会我踏入社会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观,还提醒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虽然磐安地处浙中山区,尚湖又是磐安的山区,但扎根大山深处,才能在川流不息中激流勇进。

当他第一次站在袁村村原党群服务中心门口时,感觉这个小山村可以用“破旧”两字来概括,与环抱四周的秀美青山无法相得益彰。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袁村村综合大楼拔地而起,还赋予了文化礼堂新的功能。为了实现文化礼堂提升,他专注收集历史名人、英雄人物、优秀学子、民风民俗等文化礼堂信息,谋划各项功能区域,包括书吧、鼓乐坊、理论宣讲室等,圆满通过现代化、数字化文化礼堂提升项目验收和四星级文化礼堂评审。

“文化礼堂落成后,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小徐’就忙着牵头举办袁村村首届‘村晚’。”村党支部副书记袁德绿说。

今年春节期间,“相约袁村”联欢会如期上演,还有乒乓球、象棋比赛等。整台晚会有拉丁舞、婺剧、小品、小提琴等20余个节目,吸引周边村社近千人观看,袁村村春节闹腾了。

这背后,自然是“小徐”的功劳最大。白天,他上门与村民沟通、鼓励参演,再对接部门单位支持,进行舞台布置;晚上,他制订方案,排演节目,整理小品选段和罗汉大鼓谱曲,敲定演出细节。回到住处,已是灯火阑珊。此时难免会有一种生活与工作两难全的苦闷,但他都将其视作一种锻炼、一种提高、一种成长。

袁村村虽说是个小山村,却有“叠罗汉”等省级非遗项目,每逢龙虎大旗表演,都少不了这个重量级节目。但该项目的历史资料疏于管理,一直没有全面的文字记载。他就主动负责起传统文化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专注挖掘袁村村的特色文化,守护村民的乡愁记忆。

如今,村里有了“乡愁馆”和“非遗馆”,村民在这里休憩闲聊,喜笑颜开,他心里也是美滋滋的。游客置身其中,能读懂小山村的古往今来。“一个村落需要文化的承载,在这里就能找到袁村村向上的影子。”小徐说。

“一个村落的活力除了文化的传承,我想更需下一代的激情。”这是小徐想一直坚持做的事。作为一个年轻人,守望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这正是一次双向奔赴。“小徐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时常走访慰问村里的困难学生,会及时送上‘温暖’,激励他们努力学习。”村民俞沙芬说。

小山村变得更有人情味

“串家门、拉家常,这是基层干部拉近群众关系的好方法,这样做他们才会把我当成自家人。”小徐说。

刚开始,他在基层也碰了一鼻子“酸”。走访农户,语言不通的交流障碍,让他无法与农户心意相通;矛盾纠纷化解,能力不足的本领恐慌,也让他一筹莫展、无所适从。他就主动向同事拜师求教,甘做“小学生”,从零做起,练好基本功。

白天,他跟在前辈和村干部后面处理镇村事务,多听、多看、多在群众中露脸,揣摩方言的意思,学习与群众交谈的方式方法。晚上,就在办公室孤灯夜战,“恶补”相关政策,撰写民情日记,思考总结白天所发生的事。如今,他能跟村民进行无障碍沟通。

在新落成的党群服务中心,袁德绿特意保留下一张被砸有一个窟窿的旧桌子。“我与小徐相处的时间最多,一遇到文字整理方面的问题,就找他帮忙。因为他是外地人,休息日也不回家,在办公室就能找到他。”袁德绿说,有时村民不理解“小徐”的工作,从中刁难,不过他处事稳重,从未与村民红过脸。

去年年初,袁村村要创建旅游A村,需要建造游步道,在动员大会上就遭到一村民阻挠,冲到小徐面前砸破桌子,他还是非常冷静地面对。他深知,在突发情况下,保持理智才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本来这张桌子很旧,乔迁新办公楼时准备扔掉的。但我转念一想,这张桌子应该好好保留下去,以作警示。”袁德绿说,上级干部帮助村里发展,影响到个别农户利益,村民要顾全大局,绝不能冲动。

走进袁氏宗祠,看到有四五位大爷凑在一起闲聊,小徐连忙上前搭讪。“我认识你,你就是那个‘小徐’。这两年,我们村里变化很大,真的得谢谢你。”一位70多岁的袁姓大爷说。

两年来,小徐与村民交流时学说“土言土语”,工作时多用“土方土法”,已与群众说上话、交上心了。正如村党支部书记袁炉忠说的,“小徐结束帮扶工作,这是我们村的一大损失”。

难怪,小徐在接手清塘坞水库移民项目时,村民都知道他的为人处事,再也没人刁难过他,很快就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确保项目的实施进程。

7月22日晚上,村民袁金文突然找到他,说去年被冲垮的水渠没人修整,这本不是小徐管的,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两天后,水渠受损地段出现了忙碌的身影。

“有事找小徐!”这似乎成了袁村村村民的口头禅。不过,热心的小徐也愿意跟村民交流。“村民的期盼,就是我工作的方向。”小徐即使再忙,也会在第一时间跑到村民的跟前,帮着解决他们的急事、难事和烦心事,小山村也变得更有人情味了。

小山村变得更有法治味

“这是我们的新村规划,小山村是不是很漂亮?”袁炉忠指着墙上的新村规划图,心里由衷地感谢小徐。小徐文化水平高,村里很多事情都是他穿针引线的。

这两年,村里的创业承诺项目比较多,面对综合楼建设施工、水库移民项目、生产路面硬化、村外路灯亮化等一系列重要村务,小徐主动承担起草拟合同的重任,以法律视角审视每一项条款,确保合同内容合法合规,有效预防了潜在纠纷的发生。

“村庄的建设发展,需要大家一起来参与。”对于项目工程,他严守“五议两公开”的工作机制,不仅规范了村级事务的运作,更将法治的种子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群众才会信任我们。”小徐说。

面对山区群众法治意识相对薄弱的现状,小徐注重村里“法律明白人”的培养,每次开会都会分享一些案例,或警示或教育。他还利用采茶季农户忙碌,安全和矛盾隐患凸显的时候,作为向“尚”青年骨干成员,他上茶山、入农田,开展防火、防盗、防诈以及交通安全等宣传,增强村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治观念(法制宣传),千方百计让法律知识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小徐不仅是法律的传播者,更是村民们的“法律顾问”。面对村民们的各类法律咨询,从借条书写到财产分割,从邻里纠纷到家庭矛盾,他都耐心倾听、细致解答,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法律人的责任与担当。

特别是在调解建设公司与村委会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时,小徐走访询问了当事人和十几年前负责项目的多位村干部,调查事实真相,后又通过说明情理、阐明法律,细致入微地进行经济账、脸面账、功夫账核算,成功疏导了双方矛盾,圆满解决纠纷。

在袁村村的新区改造中,晚上他与镇村干部一同入户走访,摸清农户情绪及需求意见,及时疏导,用心用情用法做通农户思想,圆满完成高山区块49穴坟墓的搬迁,完成新区土地测量及平整项目,制订旧村改造宅基地安置竞投办法,最后共投10户31间,村集体收入351万元。

如今,村里的旅游道路、茶山公园景观、游客中心等建设已经完成,村游步道旁的600余棵桂花树、桃树已经栽种,村民看到小山村一天天变好,“小徐”的名字在他们心中有很重的分量。

“这里是我工作的第一站,是我的第二故乡。回顾近两年的锻炼历程,我从这里感受到人民群众的智慧,收获了一份更坚定的为民之心和更强烈的工作热情。在这里,我学会了眼睛向下看、身子向下弯、心思向下沉。”接下来,小徐也将带着从基层汲取的智慧和养分,继续前行在法治建设的征途上,用好基层收获的“法宝”,更有温度地办理好每一起案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