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这部爆款纪录片 再现徐谓礼文书迷踪
记者 唐旭昱
上线3天,播放量破820万人次。最近,徐谓礼文书在互联网上又火了。
8月19日,B站(哔哩哔哩网站)出品的纪录片《国宝迷踪》第二集《真赛假》上线,讲述2012年武义县博物馆与武义县公安干警通力协作,追回17卷南宋纸质徐谓礼文书的故事。8月20日,武义县博物馆限时推出徐谓礼文书真迹展。
作为国内最大的纪录片出品方和播出平台之一,B站今年的新作《国宝迷踪》聚焦公安部督办的四起国家一级珍贵文物被盗案件。其中,两起在陕西,一起在四川,还有一起就是“12·28”武义县南宋古墓葬盗掘案。
真迹展开展当天,记者在武义县博物馆采访了《国宝迷踪》的部分主创人员。
纪录片,又像侦探剧
“宋代这么大一张印纸,能保留到现在?”
“太天真了。”
“假的,假的假的!熏死了。”
《真赛假》开头就极具戏剧性,两位演员的演绎引出了“真赛假”的主题。在文物圈,有个现象叫“真赛假”。什么意思?就是明明是真的,但是太完美,反而像后人的伪作。
看过该片的观众会发现,它并不像有些纪录片生硬枯燥,也不像电视剧冗长拖沓,故事紧凑,充满悬疑感和趣味性。有别于以往纪录片以旁白和资料展示的方式,《国宝迷踪》加入了大量真人表演和剧情式演绎。主创团队介绍,这属于剧情式纪录片,观众在看纪录片的时候,会有看刑侦剧的感受。
2011年1月,武义县博物馆原馆长董三军得到一张照片,上面展示的是一卷文书。当时,他就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嘉励联系。同年3月,郑嘉励来武义见到该照片,凭多年研究经验,无论是从文书内容或形式,以及从文物贩卖者的制假动机上均可判断,该文书没有伪造的可能。
文物部门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随后,为了揭开这卷文书的神秘面纱,武义县公安干警开展了长达一年的侦查工作。他们通过卧底侦查,深入文物市场与各方人士进行接触,搜集线索。同时,联合文物专家对文书的纸张、墨迹等进行科学鉴定和分析。经过多方努力,干警们终于在复杂的文物市场找到关键线索,并成功追回这件珍贵的南宋文物。
《真赛假》中,80%的影像由演员来演绎,20%是真实人物访谈,最终还原了这段惊心动魄的过程。主创团队成员提到,为了让观众在剧情和访谈的切换间不跳戏,挑选的演员外形尽量与原型相似。该片全程在武义取景拍摄,有些场景就是当年的事发地。拍摄现场,纪录片导演和剧情片导演共同执导。
不过,过多戏剧化的表达,它还能叫纪录片吗?如何在真实和可看性之间把握尺度?《国宝迷踪》项目负责人解释,以往大家了解的这段故事是粗线条的,但真实的事件发生过程应当是充满细节的。“《真赛假》的事件是‘演’出来的,一群专业但不知名的演员在忠于事件本身的基础上,加入对白和表演,更多细节就被凸显出来。”
原型故事一波三折 片子改了20多稿
在2012年前,徐谓礼这个“南宋公务员”的人生故事没有人知道,《宋史》《武义县志》里没有为徐谓礼立传。即便2005年,他在武义龙王山麓的墓地被盗,也没有人知道他是谁。
徐谓礼文书被追回后,经过专家的解读引起世人关注。17卷文书,2.3万余字,“录白告身”“录白敕黄”与“录白印纸”三部分内容完整记录了徐谓礼从低层到中级、从地方到中央再从中央回地方的从政生活全貌,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最为系统完整的宋代“官员档案”,也是首次于墓葬中出土的宋代文书,为国家一级文物。
在案件的选择上,主创团队定了标准,首先得是有分量的国家一级文物,其次正邪双方有针锋相对的过程,再是能体现刑侦手段。武义徐谓礼文书成功追回,凸显的就是卧底侦查。“卧底在影视剧中经常出现,但在纪录片中不多,所以权衡了很久。”项目负责人说,从最终呈现效果来看,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案件中,长得又高又帅的武义县公安局民警潘冠武扮成一个喜欢古董的“富二代”,通过中间人到市场上搜集信息,又找机会与文物贩卖者接触。纪录片里,每当饰演潘冠武的演员与文物贩卖者接触时,总会有“好怕暴露了”“感觉下一秒就要被发现”“快快快,帮帮他”之类的弹幕飘过。
纪录片里有个细节,可能之前许多新闻报道中没有提到。为了取得文物贩卖者的信任,就必须对这行有所了解,不然很容易露出破绽。于是,董三军对潘冠武进行了培训,潘冠武利用有限的空闲时间找一些文物鉴定、交易方面的书籍补充知识,从一无所知到有所了解。
为了立足真实,主创团队提前到武义采访当事人、翻阅卷宗、勘景……精心打磨剧本。项目负责人说,片子足足改了20多稿,原型故事很精彩,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但问题也在这。“这个故事本质是一场持续关于‘是真还是假’的心理博弈,它没有那么多精彩的抓捕场面,只有一次次的讨论、试探、争论、迂回。”《真赛假》的导演表示,文物部门和公安之间也有不同的立场,文物到底是不是真的,为什么还不立案,东西在谁手里,到底什么时候抓,是不是抓错了?
导演说,在《真赛假》中,大家会看到警察和嫌疑人“相谈甚欢”,内部却吵得不可开交的奇景。“这恰恰反映了文物案件的特殊性,不仅要抓人,更要安全将文物寻回,时机往往稍纵即逝,根本不给你第二次机会。”导演建议大家在观看前不妨代入几个前置条件,从文物的角度,南宋距今800多年,市面上凭空出现一卷宋代文书,能是真的吗?从警察角度,没有犯罪现场,没有嫌疑人,没有证物,开局只有一张照片,剩下全靠自己找线索。如果你是董馆长或者警察,你还会坚持吗?
不同角度挖掘 解读文书文化内涵
《国宝迷踪》通过真实案例向公众展示文物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唤起公众文物保护意识。
徐谓礼文书的追回,不仅丰富了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也为研究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在武义县博物馆,为配合纪录片播出,推出了“重生之我在南宋做官”徐谓礼文书真迹联合展。武义县博物馆副馆长胡城介绍,馆里设有徐谓礼文书真迹原件陈列室。“为最大限度减少文书的自然损耗,我们采取限时开放措施,隔一段时间就让文书休养一下。”
作为宋韵文化的代表,南宋徐谓礼文书自2019年在武义县博物馆展出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在做好徐谓礼文书全方面保护研究的同时,武义县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展示徐谓礼文书,让它走出浙江、走向全国,迎来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
此前,央视《一线》《探索发现》等栏目组到武义拍摄专题纪录片《国宝失窃案》《武义南宋徐谓礼文书》,分别在央视社会与法频道、科教频道播出;腾讯视频推出的马未都主讲《国宝100》栏目,其中有两集讲述徐谓礼文书;徐谓礼文书还多次送到杭州、南京等地参展……
武义县博物馆先后推出徐谓礼卡通IP人物形象“礼礼”,并衍生出“礼礼”表情包、小动画等系列内容。今年,博物馆又升级《跟着徐谓礼游历武川大地》教辅卡牌。这套卡牌模拟南宋时期武义境内的街道、商铺、风俗,沿着徐谓礼文书中提到的时间线、地点线,穿插了武义特色景点、物产和人文风情。通过这样的布局,参与者可以在互动中感受地方风情,同时了解宋韵文化。观众可通过类似“冒险”体验,重走南宋考公晋升之路。
目前,南宋徐谓礼文书综合研究已列为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包括《徐谓礼文书与南宋政治制度研究》《徐谓礼文书与当代宋史研究》《徐谓礼墓随葬品研究》《徐谓礼文书校勘释读(附徐谓礼年谱)》等4个子课题。
未来,徐谓礼文书将以更丰富、多元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