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年8万多幅照片 他用镜头见证义乌传奇
记者 杨霄/文 钱旭升 陈业/摄
金福根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但他拍摄的纪实摄影《从“鸡毛换糖”到“买卖全球”1978—2023》很多义乌人都非常熟悉,尤其是那张村民用鸡毛与货郎换生姜糖的图片,令人记忆犹新。这组纪实摄影时间跨度45年,金福根花了7年时间进行编辑整理,从成千上万张图片中精选出30幅。他用镜头捕捉义乌的点点滴滴,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与蝶变。
7月,第四届浙江摄影金像奖评选揭晓,金华摄影家金福根荣获第四届浙江摄影金像奖。据了解,浙江摄影金像奖由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省摄影家协会主办,为全省性摄影艺术领域的最高个人成就奖。
从“无心插柳”到“有意为之”
1975年,18岁的金福根被分配到当时的佛堂照相馆工作,1983年底,他调入义乌文化馆担任专职摄影干部。“那组图片中最早的一幅图片拍摄于1978年6月,是一名货郎挑担的背影。”拍摄当天,金福根骑着自行车来到义乌江畔拍片,碰巧遇到一名老伯肩挑货郎担一路叫卖。“‘敲糖帮’是一代代义乌人的回忆,小时候,经常有货郎来家门口收鸡毛,我们兄妹和邻居的小孩都会拿着鸡鸭鹅毛换取生姜糖。所以当时看到那个场景非常熟悉,不由自主地按下快门。”随后金福根一路跟着那名老伯到崇山村,拍摄了妇女带着小孩用鸡毛、牙膏壳等向货郎换针头线脑、松紧带和生姜糖的画面。
“当时的初衷,就是用手中的相机忠实地记录社会现象。”在之后的40多年中,随着义乌市场不断扩大,金福根勤勤恳恳地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变迁、义乌人创业的点点滴滴,《从“鸡毛换糖”到“买卖全球”1978—2023》整个拍摄主题越来越清晰。
这其中还有一段小插曲:“从1983年开始,我用新闻图片宣传义乌市场、义乌人创业的精神。1991年的《人民画报》上刊登了《义乌小商品市场》这组专题摄影,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肯定,也成为我坚持拍摄的动力。”
金福根2018年退休后,花了7年时间边编辑边创作这组图片,“这个过程是痛苦、矛盾的”。他在义乌市档案馆查阅了1982年以来与义乌市场发展相关的文件、报告,还有市场各个时期的成交额、经营人数、客商流动、货物流向、业态变化等数据。在深入剖析市场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出图片编辑的思路框架。《从“鸡毛换糖”到“买卖全球”1978—2023》这组图片采用递进的叙述方式讲述历史事件。在这一时间线中,又包含了多重事件的发展过程,呈现了义乌人从农户—商户—业主—创业者的转变,市场载体从晒场—市场—商场—商城的递进,生产模式从仿制—自主创新的蜕变,经营商圈从“区域市场”到“买卖全球”的跨越。整组作品巧妙地将微观视角与宏观叙事融为一体,生动展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奋斗图景。
从传统纪实到“新纪实摄影”
纪实摄影作为一种表现真实与深度的艺术形式,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从人、物、事,多角度、深层次进行全方位的探索。金福根的摄影作品曾获中国第十五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铜奖、浙江省新闻摄影年赛金奖,入选第二十八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第三届“高帆杯”全国摄影大展、浙江省第十八届摄影艺术展览、2019浙江省纪实摄影大展等。《千年守望——走进长城脚下义乌兵古村落》入选2019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扶持项目。
采访当天,我们一行人来到金福根位于西江路的工作室,一排排书柜里摆满了书籍。其中包括他编辑出版的《图说义乌》《动感上溪》《商城义乌变迁》《义乌交通变迁》《品牌义乌》《创造义乌》《义乌市场二十年》《义乌这座城》等影像志丛书。这些书均以摄影图片为史料,真实地记录了义乌40余年的变迁和发展。
“每过一个十年,我都会去总结这期间的图片,将它们编成书籍。对我而言,这不仅是这座城市发展最好的见证,也是对自己多年拍摄的复盘,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个人业务能力,并且通过叙事广度与纵向的深度分析,继续不断探索。未来十年,我计划重点创作《义乌这座城》的影像志丛书。”金福根表示,该书将以他过去50年间拍摄的8万多幅图片作为基础素材,全面整理编辑关于义乌人、市场、工业、物流、城乡—体化、社会事业、百姓生活等方面的题材,通过多角度深入挖掘,展现这座城市50年间的成长历程。
在新媒体时代,传播环境发生了改变,为了更好地提升纪实摄影作品的传播度、参与度,金福根开通了以图片为核心视觉语言的“天下图说”微信公众号,每一期都是一段与义乌相关的历史。同时,还搭建了线上影像数据库。“目前,汇集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义乌各个时期的本土影像8万多幅。”
采访当晚,我们跟随金福根来到义乌三挺路夜市拍摄。“我是土生土长的义乌人,这些年一直致力于拍摄本土影像,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义乌市场的发展,也见证了义乌‘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传奇故事。未来将继续用影像去记录这座城市的变迁,让每一幅图片都成为一段故事、一段回忆。让我们共同见证这座城市的成长与繁荣,共同记录这个时代的精彩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