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3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3版:今日开发区

“湖底森林”成色几何

——探访湖海塘水生态修复现场

记者 俞夏冰/文 韩东儒/摄

昨天,在金华开发区湖海塘公园南侧水下森林栈道处,记者看到湖底水草摇曳生姿,偶有鱼虾游过,不少蜻蜓立于挺水植物的叶片上。

去年,湖海塘湿地水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让这片水域的水质提升了一个层次。往年每到高温季节,湖海塘水域会出现蓝藻爆发现象,但今年湖海塘的蓝藻没有爆发。“目前,基本上稳定在Ⅲ类,部分月份水质达到Ⅱ类。”市生态环境局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水科科长王辉介绍,去年实施的部分工程已初步达到提升水质的目的,而长期保持还需要持续监测与调控。

“这个叫苦草,长得有点像韭菜,四季常绿,早春发芽,环境适应能力特别强,是水下森林先锋水草。”湖海塘湿地水生态修复工程现场施工负责人颜太勇介绍,这种水生植物基本上分布在水深1.5米左右的水域,最长能长到约50厘米,是湖海塘水生态修复工程的主力水草之一。

水下植物可以吸收水里的营养物质,抑制蓝藻的生长,也可以有效遏制底泥营养盐向水体释放。“这个水质净化站主要过滤上游来的富营养物质及其他污染物,一天最多能净化10万吨水。”颜太勇说。

湖海塘水生态修复工程主要有生境改善工程、水生态恢复工程、长效管护三项工程。项目建成后,沉水植物覆盖率至少达到40%,全面加强水体流动性,水体透明度年均值80cm以上,构建湖荡河网交织、林田共生的自然山水格局,突出江南水乡特色小镇自然相融底蕴,打造具有江南水乡特点的“河—湖—林—田”和谐共生典范。

湖海塘水体面积146万平方米,水生植物种植才1年多,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颜太勇说,水生态修复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当水生植被盖度达到湖水域的40%,并和鱼虾、蚌螺形成栖息、食物链条时,才算修复了水生态。为此,金华开发区安装了一系列智能化监控设备,将摄像头监测湖面及周边生态,用无人机、水质自动监测仪24小时在线监控等一系列高科技器材和手段,持续监测维护水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