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3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3版:今日开发区

创新路径 破解私产文保建筑修缮之困

本报消息(记者 俞夏冰/文 韩东儒/摄)8月21日,一场大雨过后,金华开发区汤溪镇东祝村党支部书记、主任祝芷建来到谦洁堂为这座古民居的产权人送上初版的修缮方案。

据了解,谦洁堂为清晚期建筑,是砖木结构,由门厅、东穿廊、西穿廊、堂屋和两个天井围合而成,占地470多平方米。记者在现场看到,建筑内部斗拱、牛腿、雀替等木构件雕刻精致、栩栩如生,但由于屋顶漏雨,古民居的地面积了一摊水。

谦洁堂是市级文保点,也是东祝村唯一还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建筑,但由于是私人产权性质,产权人不具备修缮能力,存在年久失修的问题。“古建筑主体完好,目前突出问题是漏雨,需要修缮。”产权人之一祝荷青说,该古民居产权人一共5名,均年事已高,面对亟需修补的古建筑有心无力。

了解到情况后,金华开发区对该文物保护点进行了现场勘察、调研,创新方式方法,通过协商途径,促成产权人与东祝村村集体签订了20年的使用协议,以文物建筑使用权置换的方式,化解私人产权文物养护难问题。

金华开发区共有261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国保2处、省保5处,仅汤溪镇国保就有32个单体,省保10个单体,其他分散在罗埠镇、洋埠镇、秋滨街道、苏孟乡及江南街道,且大部分涉及私人产权。

“私人产权文物养护工作的难点在于谁出钱、怎么修、修完如何处置,谦洁堂的处理模式是开发区探索文物保护的一条新路径。”金华开发区宣传部公共文化科科长李静介绍,理顺古建筑的权责关系后,后续修缮工作就能师出有名。后续,金华开发区还将积极探索方法路径,加强古建筑遗产保护传承,扎实做好古村古建保护利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