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项收入增速领跑全省山区26县
武义多路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记者 巩长青 武义县融媒体中心 吴丁宁
作为我省山区26县之一,武义始终将培育乡村产业作为增强群众内生动力的有力支撑,积极引导、支持各乡镇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武义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51元,同比增长9.4%,增速居全省第一;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0723元,同比增长14.2%,增速居山区26县第一。
“以工代赈” 稳就业
“年纪大了,我现在很少出远门打工。以前靠家里土地产出,现在镇里有‘以工代赈’项目,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拿到工资。”武义县王宅镇马府下村村民陈先生告诉记者,步行十几分钟就能到工地,每天有稳定收入。其所在工地是王宅镇马府下共富商业街配套提升工程,施工现场机器轰鸣,村民们卷起袖子、挽起裤腿,这边开沟、砸坝,那边垫土、筑路,项目建设有条不紊。
“今年我们村有两个‘以工代赈’项目,目前本村及周边村民有67人参与,其中低收入农户8人,预计发放务工工资46万元,家门口的就业实现了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的多样化。”王宅镇马府下村党支部书记徐洪华说,过去该村农民主要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本村就业岗位少、就近就业难,“以工代赈”模式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渠道。
什么是“以工代赈”?该县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指导站副站长陈杨子介绍,“以工代赈”就是以“劳务”代“赈济”,在建设政府投资项目时通过改变选工用工机制,鼓励建设主体吸纳农村闲余劳动力及有劳务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参与工程建设,同时引导受赈济者以劳务方式获得报酬,增加工资性收入。此举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既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又带动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近年来,我们通过排摸把周期长、用工需求大、总投资额高的工程项目列入‘以工代赈’项目库,明确劳务报酬发放总额不低于项目总投资的12%。”陈杨子说,此举已成为该县有效拓宽农村居民与低收入农户增收渠道的载体之一。
据了解,王宅镇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在马府下村实施共富商业街配套提升工程项目和文化礼堂广场提升工程,该镇共投资300多万元,对马府下村进行村貌改造,主要包括安装路灯、贴花岗岩、做排水沟、拓宽改造田间道路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王宅镇积极吸纳当地村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参与务工,并针对弱劳动力、半劳动力等就业困难群众量身定制岗位。
今年以来,武义审批通过“以工代赈”项目17个,预计年底前实施“以工代赈”项目22个,可发放劳务报酬242.3万元,带动农户就业600余人。
“折股量化” 享分红
“要致富,种香菇,半年成为万元户。”在壶山街道上端头村武义创新食用菌公司大棚里,菇农傅先生告诉记者,过去每天起早贪黑,全家人一年只能种植2万个菌棒,如今香菇工厂化生产,他的大棚日产香菇量达1吨左右。
尝到甜头的傅先生感慨:“香菇本来不是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的,但在这里,菇棚温度可自主调控,菇农承包菇棚后,菌棒由基地服务中心统一提供,技术统一服务,只要规划到位、劳力够用,香菇月月可种,鲜菇天天有采。我承包了6个温室大棚,去年收入达40多万元。”
近年来,武义县通过争取省级综合扶贫试点项目,投建双百共富乡村振兴产业园,建立“菌棒专业化集中生产+养菌出菇分户管理”的“1+N”基地联农生产新模式,菇农实现全年持续作业。值得一提的是,综合扶贫试点项目菇棚所获收益的90%用于分配省级重点帮促村和全县低收入农户,今年一季度,食用菌项目共计分红172.5万元,其中低收入农户获得分红153.33万元。
武义县生物无害化集中处理中心项目位于白洋街道新石湖村,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该项目由无害化处理龙头企业浙江百奥迈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运营,采用高温高压干化制处理工艺,设计日处理能力为10吨,项目建成后弥补了县内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配套设施的缺口。
“以前,县内病死猪由养殖场直接在场内处理池处理,容易给土壤、地下水带来隐患。无害化集中处理中心建成投用后,病死动物得到安全高效处置,而且作为消薄项目每年能给经济薄弱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实现生态环境和富民增收双赢。”武义县生物无害化集中处理中心负责人赖荣法介绍,2023年该中心实现营收达1000多万元。
“此项目吸纳18个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入股,总投资871万元。去年项目利润290万余元,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获得分红87万元,养殖农户也得到132.35万元补偿。”该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不止于此。武义还统筹各级财政资金,集中入股至各强村公司、新型经营主体,用于现代农业、物业厂房、共富工坊等产业项目建设,折合股份确权至村集体和低收入农户,明确低收入农户享受项目分红20%以上。截至目前,共建成食用菌双百共富产业园等项目40个,年均分红710万元,其中低收入农户占38.7%。
“点单帮促” 助增收
“现在每月能领到920元工资,生活负担减轻不少。”柳城畲族镇低收入农户刘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原来在镇里机械厂上班,后来因身患癌症,2023年在镇村干部帮助下调到公益性政策岗位,在村里当保洁员。
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激发低收入农户内生发展动力,2023年武义在低收入农户公益性岗位就业帮促政策基础上进行优化,由当地乡村振兴局统筹组织,各乡镇(街道)根据需求开发劳动保障、便民服务、护林防火、村庄整治、水电管理等公益性岗位,安排建档立卡有劳动意愿和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就近就业,目前已开发350余个岗位,精准帮扶低收入农户增收。
“我主要负责村庄道路两侧、生态洗衣房的卫生。工作时间相对灵活,有空还可以做来料加工。”刘女士说,在政府帮助下,她有了多份收入,身体一天天康复,心情也越来越好。
近年来,武义针对低收入农户实际需求和诉求,创新性实施菜单式集成政策。它像一份精心准备的菜单,内容丰富,涵盖农业种植、公益岗位、庭院经济等领域。这样的设计旨在让低收入农户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菜品”。为进一步增强低收入农户自主增收的信心,武义还额外给予15%~20%的资金奖补,通过实质性资金扶持,帮助他们更好实现增收致富目标。
今年以来,武义新增公益岗位358个、发展庭院经济125户,发放低收入农户精准扶持、公益岗位等资金奖补128.2万元,惠及低收入农户1000余人次。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武义正围绕强村富民集成改革主线,以创新增收模式、优化助农政策、健全长效机制为抓手,持续拓宽农村居民与低收入农户增收渠道,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