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宋代浙学文化内核
“仁山——宋代浙学的碑刻记忆”展开幕
本报消息(记者 巩长青 武义县融媒体中心 应佳丽)浙江自古以来是人文荟萃之地。8月18日,“仁山——宋代浙学的碑刻记忆”展览在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开幕,将于10月7日闭展。
据介绍,展览以武义明招山的吕祖谦及家族墓地出土墓志和宋代婺州学术相关碑刻为核心,选取35件石刻展品,邀请文物、文史和书法领域名家为每件拓片撰文题写。展览分“源头活水来”“雅正得吾师”“遗芳殊未疏”三个单元,分别代表浙学起源、吕祖谦与明招山的深厚渊源,以及宋代浙江学术的流变和影响。展览通过展品诠释浙学当世价值,从宋韵文化的历史遗产中,深入挖掘宋代浙学文化内核,找寻浙江精神的千年文脉。
“以拓片和题跋形式,将宋代浙学学术思想与书法艺术表现手法相结合,既具有学术性,又不失观赏性。”武义县政协副主席董三军介绍,武义明招山是浙学名山,本次展览是对大儒吕祖谦、对宋代浙学、对明招山的一次深刻致敬。
“吕祖谦与朋友留下来的浙学思想,对于今天的浙江人依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寄托着浙江人心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未来期许。”省文物局原局长、省文史馆馆员鲍贤伦认为,展览以浙学为基石,将历史、文物、书法融为一体,学术性及策展机制可圈可点,这样的探索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