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1版:全民阅读时间

来看看这个不一样的孙悟空,鲁兵改写

鲁兵(右边白衣者)为小朋友讲故事

章果果

悟空再度大火,在游戏世界里。

趁着这热度,聊聊另一个孙悟空,一个专门写给娃娃们看的孙悟空。

这是一本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小书”,书名就叫《小西游记》,改写者鲁兵。虽然是40多年前的书,至今仍在不断再版。近来还有最新版本问世——原先一本小书变成了一套四册绘图版《趣玩小西游记》。

不断再版,说明书本身有着穿越岁月的魅力。毕竟,《西游记》改编版本成千上万。当然,其中大多数粗制滥造,不忍卒读。

那么,来读读《小西游记》的开头:

“海上有座岛,岛上有座山,山上遍地开鲜花,满树结果子,有花,有果,就叫花果山。”

简练诗意的语言。

再写到孙悟空的出世:

“很久很久以前,不知道是哪一年,哪一天,忽然,轰隆——惊天动地一声响,石头裂成两半,骨碌碌碌碌,从里面滚出个石蛋来,比鸡蛋大得多,比鹅蛋大得多,比气球还大。也真奇怪,这石蛋让风一吹,就变成一只猴子,石头的猴子,可是他会爬会走,站着像人,趴着像狗。”

呀!这短句的节奏感。“站着像人,趴着像狗”,哪个孩子读到这句不会觉得有趣呢。这是原文中没有的,鲁兵借用了民间的一个谜语。

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原著是:“三藏只得依从,牵马下山,行不数里,只见那石匣之间果有一猴,露着头,伸着手……头上堆苔藓,耳中生薜萝,鬓边少发多青草,颔下无须看绿莎。”

《小西游记》里是这样写的:“唐僧低头看了看,跟前只有个土疙瘩。他哪里知道这土疙瘩就是孙悟空的脑袋,五百年了,没洗过一回脸,脑袋积满了土,长满了草,耳朵里还长出大蘑菇来了呢。唐僧弯下身子,才看见一双红眼睛在骨碌碌转,给吓了一大跳。”

薜萝是什么?不要说孩子了,大人也未必知道。大蘑菇,谁不认识呢。

这是鲁兵的用心之处。书中处处可见鲁兵的用心,小到遣词造句,大到情节删减。

比如,原著中,猴王离开花果山是去学长生之术,《小西游记》里,成了漂洋过海去学本领。学本领当然要比学长生之术更符合现代观念。

孙悟空大战哪吒的场面也写得十分有意思。孙悟空一见头顶扎两只小髻的哪吒,就问这是谁家的小乖乖,让他在花果山随便摘果子吃。一口一个“小乖乖”,看得人忍俊不禁。

书中每个章回名,都起得童趣十足;一个和尚和三个和尚;装天的葫芦换装人的葫芦;孙悟空当了奶奶;原来是考考取经人;变成孩子去救孩子;在公主的肚子里翻跟头……

顺便考考你们:在公主的肚子里翻跟头是哪一回?

厚厚一大部《西游记》,改写成十来万字,《小西游记》确实“小”。不过,《小西游记》的“小”,其实是指小娃娃的“小”:从小娃娃的特点出发,来编写一部古典文学名著。

鲁兵对于《小西游记》的设定,是一本“供父母或教师讲故事给娃娃听的文学本子”,也就是现在时兴的睡前故事书了。他力求每个字每个句子都让孩子听得懂。

怎样才知道孩子是否听得懂呢?

“我写了一二节,就寄给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的陈静英老师,她很热心,一一念给娃娃们听,并在稿纸上写下他们的反应,如‘此二字不易懂’,‘此处孩子大笑’……我字斟句酌后才定稿。”

鲁兵是一个很好玩的人。他不光要把故事读给孩子听,甚至想读给一只来到家中的小狗听——

很可惜它听不懂我的话,否则我一定把刚写完的故事念给它听, 它说“好听”那是真的好听了,我就多么快活;它说“不好听”,我就重新把这故事修改一下;它说“一点都不好听”,那我就把这故事丢掉。

他是真正以孩子为师。他说看了一个孩子的日记,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意念:要向孩子学习语言。那孩子写得好,好在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生活,不加矫饰,一派天真。语言上的特点是:朴素、简洁,很少用形容词,几乎不用副词。

显然,在这点上,《小西游记》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