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26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1版:全民阅读时间

这些书让你读懂 北京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居世界前列。

北京中轴线,是指北京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物的对称轴。全长达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不断完善,是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北京中轴线属于文化遗产中“建筑群”类型。北京中轴线共包含15处遗产构成要素,北起钟鼓楼,经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但在一系列宏伟的建筑集合体之外,北京中轴线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轴线上的建筑和景观与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紧密相连,如传统节庆、民俗活动、手工艺、美食商街等,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怎样读懂北京中轴线,感受其独特魅力?一起来读读这些书。

“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

“北京中轴线文化游典”是一套以学术为支撑,以普及为目的,以文旅融合为特色的精品读物,入选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重点任务清单。丛书共16册,每册一个主题,以营城、建筑、红迹、胡同彰显古都风韵,以园林、庙宇、碑刻、古狮雕琢文明印迹,以商街、美食、技艺、戏曲见证薪火相传,以名人、美文、译笔、传说唤起文化拾遗。书中既有对北京城市整体文化的宏观扫描,又有具体而精微的细节展现;既有活跃在我们生活中的文化延续,也有留存于字里行间的珍贵记忆。每册图书还精心设计了主题游版块,提炼书中讲到的文化遗产点和景点,配合手绘图,为读者提供丰富有趣的主题旅游路线,引导读者文旅中轴线、文旅北京城。

《中轴线上的北京》(全3册)

从“北京人”到数朝古都,北京究竟经历了什么?北京城究竟有多少条胡同?北京都有哪些老字号?它们的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大约在20万至70万年前,北京房山区周口店就生活着一群原始人,叫“北京人”。从此,北京就有了人类生活的历史。明朝的朱棣为什么要千里迢迢迁都北京?紫禁城是什么时候建的?什么是中轴线?中轴线上都有哪些建筑?如果说中轴线是北京的脊梁,那纵横交错的胡同就是北京的血脉。“胡同”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北京人的传统住宅四合院长什么样?北京人平时爱玩些什么、吃些什么?

都城北京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南来北往的买卖人。他们运来了四面八方的农产品、纺织品、日用百货、金银珠宝、时令瓜果等,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市场,书写了一个个商业传奇,留下了一个个金闪闪的百年字号。该书分为都城篇、胡同篇、老字号篇,将知识和故事串联起来,融合了历史、地理、风景、民俗、文化等多学科知识,用孩子读得懂的方式解读北京和中轴线。

《北京中轴百年影像》

北京城,一座宏伟的城市,被一条清晰有力的中轴线贯穿始终。那么,这座城市是如何被这条轴线统领起来的?自1860年,她被相机第一次记录下来,就和光影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流传开来,让世人慨叹于她的壮美。该书以高清、珍贵的历史影像真实地再现了这条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沿线文物景观左右对称的古代城市轴线。其中,不仅有古代建筑、坛庙园林的形制沿革、布局形态,还有行人街景、城市生活的动态捕捉、风貌描绘。

《穿越北京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和发展?《穿越北京中轴线》是一本讲述北京中轴线人文历史的科普绘本。该书以充满趣味的文字和恢宏细腻的上百幅手绘插图,采用两条轴线并行的双视角带领大家穿越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变迁和发展。一条轴线是时间轴线,从明朝到今天;另一条轴线是空间轴线,从中轴线的南端永定门到北端钟鼓楼;把中轴线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礼制文化、高超绝妙的建筑设计等内容真实地展现出来,让大家浸润古都人文底蕴,领略北京城脊梁的风采,从多角度、多方位解读中轴线。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