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喜欢慢慢走,我想坐坐高铁”
90后的他这样理解根雕技艺传承
记者 夏斌婷 实习生 邹嘉 文/摄
“社恐的人适合做木雕?”这是记者初见兰溪根雕传承人郑谦谦、听到他自我评价后的第一个疑问。
他问答:“我觉得是。宅、喜静,这种性格更容易沉下心来创作。”
深聊后记者发现,这个90后小伙其实很健谈,拥有自己独特的创作世界。或许,用“慢热”一词评价他更合适。
不做传统,转向创新
“我昨晚才去过义乌文创市集摆摊。你看,这些都是我的作品,很多人喜欢。”提起作品,郑谦谦打开话匣子,还略带骄傲地强调,“我是文创市集上生意最好、最受欢迎的摊位,好多人围着夸我”。
记者看到,让郑谦谦成就感满满的是他根据网红元素制作的Q版木雕作品,小鸟、小猫、小狗、熊猫等居多,都是或傲娇或呆萌的可爱风格。
“最早做的时候只是随手玩玩,没想到现在能干成事业。”郑谦谦说,父亲郑世有是中国根艺美术大师、金华市根雕非遗传承人,他从小耳濡目染,父亲雕刻时经常在边上打下手,“基本上他一个眼神,我就知道给他递什么工具”。虽然家学渊源深厚,但他不想从事根雕,中学时甚至一度荒废手艺,直到大学时同学们一句戏言才让他萌生做创意木雕的想法。“那次聊天,大家互相问家里是做什么的,听到我父亲做木雕,他们都说我是艺术世家,难怪动手能力强。有同学还向我定制了一个木雕手机。”郑谦谦笑着回忆,所谓木雕手机,其实就是一块方方的木板,只不过他用的是好木头,把它雕得又平整又光滑,“他们都很喜欢,天天轮流拿在手上盘,保存至今”。
因为那次经历,郑谦谦猛然发现自己其实很喜欢根雕。于是,他重拾技艺,抽空就练习。之后,他在网上意外看到一个主播雕刻Q版动漫形象的视频,当即跟着学起来。“那个视频点赞留言很多,我觉得自己也能做,就试了试水。”
做完的成品他挺满意,身边同学评价也很高,有的直接建议他多做些拿出去卖。“我觉得未尝不可,就边学边做,又创作了很多新样式,没想到玩着玩着做成了事业。”
线上线下,打开市场
创意作品跟传统根雕有啥区别?郑谦谦认真想了想回答:“技艺其实相通,有区别的是创意。”
郑谦谦说,现在的成熟作品也是经历了很多次反复试验才成形,“自己做着玩和实现市场化销售区别很大,时间、成本、产量都得考虑”。一只小猫,作为小的手把玩件,木料不能太重,还得适合雕刻,挑了许久他才选定相对更轻的俄罗斯椴木或国产软木。“椴木好雕刻,就是味道不太好闻。”
制作创意小木鱼的时候,就得选质地偏硬、敲击声音更脆的木头,他最终选了榉木。“榉木太硬,手工削耗时很久,得用机器处理,这也是技术活,产量跟不上。”
一个人做不了,他把父亲的师弟、徒弟拉来一起做,按工序分工合作。也是这时候,郑世有才发现儿子在做这门生意。“爸爸看到会考虑人工做出来多漂亮、多好看,我想的是人工成本高、卖价肯定高,买的人就少。所以我尽量选小一些、好雕刻的样式做。”
哪些样式更畅销?“这是市场决定的,不能由自己随意发挥。”郑谦谦说,因为喜欢鸟类,他买了本图册,突发奇想把自己喜欢的不同鸟类不同部位组合在一起,比如这个鸟的嘴搭配那个鸟的羽毛,“现实中肯定不存在,但我觉得组合得很好看,没想到大家都不接受、完全不认可”。他又开始尝试结合网络火爆的小动物、表情包等元素创作。比如,最近上过热搜的“小肥啾”北长尾山雀,雕出来的成品就很受大家喜爱。
一件作品要雕刻多久?“雕刻时间根据样式、大小不一。创作刚开始比较费时,一件得雕两三个小时,熟能生巧,后面就快了。”手工作品产量和机械化作品肯定没法比,他现在尝试与一些木雕工坊合作,争取部分引入机械、提高产量。“找的几家不尽如人意,还在沟通改良。”
哪里能买到你的作品?“线上线下都可以。线下在文创市集售卖,线上有网店代售。”郑谦谦说,他经常去的文创市集有两个,兰溪游埠和义乌鸡鸣山社区,正在考虑到金华城区找点位摆摊。“我从今年春节开始尝试在文创市集摆摊,我觉得文创市集对小手艺人很友好,人流量大,开支小,既能获得客源,又可以直接从买家口中听到反馈。”每次摆摊,听到大家对他作品的喜爱,他就瞬间觉得活力满满,“一点不社恐了”。比起线下,他的作品在网上销路更好。“2023年就开始在网上售卖,平均一年销售一万个左右。”
父子传承,殊途同归
“对儿子做这种新潮小物件,您怎么看?”“之前不认可,现在比较认可。”记者采访时,郑世有一直陪着儿子,不时点头或摇头。
对于儿子能传承根雕技艺,郑世有很欣慰。“以前他跟我学根雕的时候,不怎么坐得住,我还担心过。”郑世有说,因为传统根雕作品普遍比较大件,做一件东西要很长时间,等到卖掉又要好长时间,一切随缘。“手艺人得有耐心、有兴趣,更得坐得住。”现在年轻人总希望找到赚钱快、省力气的活,这在手艺行当很难实现。后来他才发现儿子在创业,做的一些文创作品小件在市场上很畅销。
“做文创产品也不容易,需要掌握年轻人的喜好、紧跟潮流。”郑世有说,自己不了解网络流行什么,儿子设计的很多小件他都不懂。“但我支持。”理解儿子的辛苦后,他有空还会帮儿子一起设计制作,陪他一起摆摊。看到顾客很喜欢儿子的作品,一次性买了一大袋,他觉得很骄傲。“他能用不同形式把手艺传下去,心里蛮高兴。”
对于父亲的传统根雕作品,郑谦谦评价是“老土的艺术”,但也表示理解。“他雕了大半辈子,四五十年的路走下来,我让他回头走另一条路吗?不现实。”他说,不同年龄层次对技艺理解不同,木雕店里大多作品造型类似,在他看来可能太传统,但在父亲同龄人眼里,这就是艺术,“多好看,传统木雕真精致”。
郑谦谦认为,有时候根雕作品艺术性越强,市场流通性就越欠缺。“我跟父亲走的路截然相反,他走的路是艺术,我走的道是市场。虽然方向不同,但我们都是在传承根雕技艺。只不过爸爸喜欢慢慢走,但我想坐坐高铁。”他说,自己在摸索中前进,目前市场反响不错,但也有产量跟不上的问题。“我一直在找代加工点,希望能形成相对成熟的批量化生产模式,让产品更好地流通变现,也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队伍。”
分别时,郑谦谦和记者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年少时看过一本名为《盘龙》的小说,书中主角为了锻炼力量和精细的控制,只用一把平刀做石雕。看完这一段我就和我爸说,能不能搞一种木雕,只用一把平刀解决一切?”他说,雕刻刀具林林总总二三十种,没想到如今阴差阳错,他现在雕刻的作品还真是只用了一把平刀完成。“年少时吹出去的牛,此刻闭环。”